羊水栓塞是严重分娩并发症,确切机制未完全阐明,主要与羊水成分进入母体血液循环及母体高凝状态相关,前者包括机械性因素(分娩中羊水通过破损血管进入致肺血管机械性阻塞)和免疫学因素(羊水作抗原引发过敏反应及炎症介质释放),后者涉及凝血系统激活(羊水促凝物质致DIC)和纤溶系统改变(纤溶系统激活加重凝血紊乱),不同产妇风险有差异,需针对性监测和操作
羊水成分进入母体血液循环
机械性因素:在分娩过程中,尤其是当子宫收缩过强、胎膜破裂或宫颈存在裂伤时,羊水有可能通过破损的血管进入母体血液循环。例如,临产后子宫强力收缩,使得宫腔内压力急剧升高,迫使羊水挤入破裂的子宫静脉窦,从而进入母体血循环。这一过程中,胎儿的鳞状上皮、毳毛、胎脂、胎粪、黏液等羊水内的有形物质会随之进入母体循环。大量的有形物质进入母体血循环后,可引起肺血管的机械性阻塞。肺血管床面积大,一般少量的羊水成分短时间内不会造成严重的肺血管机械性阻塞,但如果羊水量较大,就可能导致肺动脉高压等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
免疫学因素:部分学者认为羊水可能作为一种抗原,引发母体的过敏反应。母体接触羊水成分后,免疫系统被激活,产生一系列免疫反应。例如,可激活补体系统,导致过敏样反应,引起肺动脉高压、休克、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严重并发症。有研究表明,羊水内的某些成分可以激活母体的炎症介质释放,如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等,这些炎症介质进一步加重了机体的炎症反应和器官功能损伤。
母体的高凝状态相关
凝血系统激活:羊水内含有丰富的促凝物质,如组织因子等。当羊水进入母体血液循环后,可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促使凝血酶原转化为凝血酶,进而使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导致凝血功能亢进,形成广泛的微血栓。在分娩过程中,产妇本身处于高凝状态,尤其是在胎儿娩出后,子宫血窦开放,更有利于凝血过程的进行。羊水内的促凝物质进一步加剧了这种高凝状态,导致DIC的发生。DIC一旦发生,会消耗大量的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同时激活纤溶系统,引起继发性纤溶亢进,导致产妇出现难以控制的大出血、休克等严重后果。
纤溶系统改变:随着DIC的发展,纤溶系统被激活,纤溶酶原被激活转化为纤溶酶,纤溶酶可以降解纤维蛋白原和纤维蛋白,导致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增多,进一步加重凝血功能紊乱。同时,纤溶酶还可以破坏多种凝血因子,如凝血因子Ⅴ、Ⅷ等,使得凝血功能进一步恶化,出血倾向更加明显。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产妇发生羊水栓塞的风险可能存在差异。例如,高龄产妇(年龄≥35岁)、经产妇、有胎膜早破、前置胎盘、胎盘早剥等病史的产妇发生羊水栓塞的风险相对较高。在生活方式方面,吸烟、肥胖等可能会增加母体的病理生理改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羊水栓塞的发生风险。对于特殊人群,如高龄产妇,需要更加密切地监测分娩过程,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羊水栓塞相关征象,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对于有前置胎盘等病史的产妇,在分娩过程中要更加谨慎操作,尽量减少子宫收缩过强等可能导致羊水进入母体循环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