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源性腰痛是由椎间盘内部病变引发的下腰部疼痛综合征,其发病机制与椎间盘退变、承受压力大等有关,临床表现为下腰部及臀部疼痛等,诊断可通过X线、CT、MRI等检查,治疗有非手术和手术治疗,预防需保持正确姿势、避免腰部过度负荷等。
一、发病机制
椎间盘由髓核、纤维环和软骨终板组成,当椎间盘发生退变等病变时,内部结构的改变会刺激椎间盘内的痛觉感受器,从而引发腰痛。例如,随着年龄增长,椎间盘的水分逐渐减少,纤维环出现裂隙等退变改变,髓核的营养供应发生变化,这些都可能导致盘源性腰痛的发生。在一些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腰部过度负荷的人群中,椎间盘承受的压力增大,更容易出现退变,进而引发盘源性腰痛的风险增加。
二、临床表现
疼痛特点:疼痛多位于下腰部,可伴有臀部疼痛,疼痛性质多样,可为隐痛、酸痛或刺痛等,一般在久坐、久站或弯腰等增加椎间盘压力的情况下疼痛加重,而休息后可有所缓解,但容易反复发作。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的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例如中老年人群由于椎间盘退变更为普遍,盘源性腰痛相对常见;女性在妊娠等特殊生理时期,由于腰部受力改变等因素,也可能增加盘源性腰痛的发生几率。
伴随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伴有腰部活动受限,表现为弯腰、转身等动作不灵活;少数患者可能出现下肢放射性疼痛,但一般程度相对较轻,与神经根型颈椎病等疾病的下肢放射性疼痛有所不同,通常不会出现下肢麻木、无力等严重神经损害表现。
三、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可观察椎间盘的高度、椎体骨质增生等情况,有助于初步判断椎间盘退变程度,但对于椎间盘内部的细微病变显示不够清晰。
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椎间盘的形态、有无椎间盘突出等情况,还可发现椎体骨质的改变等,但对于椎间盘内的化学变化等情况显示有限。
磁共振成像(MRI):是诊断盘源性腰痛较为重要的检查方法,可直接观察椎间盘的髓核、纤维环等结构的信号改变,明确椎间盘是否存在退变、裂隙等病变,对盘源性腰痛的诊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例如通过MRI可以看到椎间盘内是否有T2加权像上的低信号区,这可能提示椎间盘内存在纤维环裂隙等病变。
其他检查:如椎间盘造影等有创检查,可通过向椎间盘内注入造影剂,诱发与患者平时相似的疼痛,从而明确疼痛是否由椎间盘病变引起,但该检查为有创操作,一般在其他检查难以明确诊断时才考虑使用。
四、治疗与预防
治疗
非手术治疗:包括物理治疗,如热敷、超短波、牵引等,可改善腰部血液循环,减轻椎间盘压力,缓解疼痛;药物治疗方面,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等缓解疼痛症状,但需注意不同年龄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等情况,例如儿童一般避免使用非甾体抗炎药;还有康复锻炼,通过适当的腰部肌肉锻炼,增强腰部肌肉力量,稳定椎间盘,如五点支撑法、小飞燕等动作,但锻炼需循序渐进,根据自身情况进行。
手术治疗:对于经过严格保守治疗无效,且影像学检查明确椎间盘病变为疼痛主要原因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椎间盘髓核摘除术等,但手术存在一定风险,需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预防:保持正确的坐姿和站姿,避免长时间久坐、久站;避免腰部过度负荷,如避免长时间弯腰搬重物等;加强腰部肌肉锻炼,增强腰部的稳定性;对于中老年人群,要注意适当补充钙剂等,延缓椎间盘退变进程;女性在妊娠期间要注意合理控制体重,减轻腰部负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