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出血主要原因包括消化性溃疡(因胃酸和胃蛋白酶自身消化、不良习惯等致溃疡侵蚀血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常见于肝硬化患者,门静脉高压致曲张静脉破裂出血凶猛)、急性胃黏膜病变(应激状态或服药损伤黏膜)、胃癌(肿瘤侵犯血管出血)、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剧烈呕吐等致黏膜撕裂);不同人群需注意,老年人病情复杂恢复慢,治疗要综合考虑基础病;儿童少见,诊断治疗要谨慎,避免不良药物;孕妇治疗要兼顾母婴安全,可能需多学科协作;长期服药人群应定期胃镜检查,减少刺激药物使用;有基础疾病人群要积极治疗原发病,避免诱发因素。
一、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原因
1.消化性溃疡:是上消化道出血最常见的原因之一。消化性溃疡包括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主要是由于胃酸和胃蛋白酶对胃黏膜和十二指肠黏膜的自身消化作用,导致黏膜受损形成溃疡。当溃疡侵蚀到周围的血管时,就会引起出血。有长期不良饮食习惯(如经常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大量饮酒等)、长期精神紧张、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等人群,患消化性溃疡并出血的风险较高。
2.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常见于肝硬化患者。肝硬化会导致门静脉高压,使得食管和胃底的静脉回流受阻,静脉压力升高,从而形成静脉曲张。这些曲张的静脉壁薄且脆弱,容易破裂出血。一旦破裂,出血往往比较凶猛,出血量较大,病情危急。
3.急性胃黏膜病变:多种因素可引起急性胃黏膜病变,如严重创伤、大手术、严重感染、休克等应激状态,会导致胃黏膜缺血、缺氧,黏膜屏障功能受损,从而引起胃黏膜糜烂、出血。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等药物,也可能损伤胃黏膜,引发急性胃黏膜病变出血。
4.胃癌:胃癌组织生长迅速,容易侵犯周围的血管,导致血管破裂出血。早期胃癌可能仅表现为少量出血,随着病情进展,出血量可能会逐渐增加。中老年人、有胃癌家族史、长期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等人群患胃癌并出血的可能性相对较高。
5.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通常是由于剧烈呕吐、腹内压骤然增加等原因,导致食管贲门黏膜和黏膜下层撕裂,引起出血。常见于酗酒者、妊娠剧烈呕吐的孕妇等人群。
二、不同人群的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可能同时患有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发生上消化道出血时,病情可能更为复杂,恢复也相对较慢。在治疗上,需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的影响,避免使用可能加重其他疾病的药物。同时,老年人对出血的耐受性较差,应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
2.儿童:儿童上消化道出血相对较少见,但也可能由于消化性溃疡、急性胃黏膜病变等原因引起。儿童的身体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需要特别谨慎。应尽量避免使用对儿童生长发育有不良影响的药物,优先考虑非药物治疗方法。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治疗时要充分考虑其生理特点和心理需求。
3.孕妇:孕妇发生上消化道出血时,治疗需要兼顾孕妇和胎儿的安全。在选择治疗药物时,要避免使用可能对胎儿有不良影响的药物。同时,要密切关注孕妇的病情变化和胎儿的发育情况。由于孕妇的生理状态特殊,在治疗过程中可能需要多学科协作,共同制定治疗方案。
4.长期服药人群: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等药物的人群,应定期进行胃镜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胃黏膜病变。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药物使用,或者更换对胃黏膜刺激性较小的药物。如果必须使用这些药物,可同时使用保护胃黏膜的药物。
5.有基础疾病人群:如肝硬化、高血压、冠心病等患者,除了积极治疗原发病外,要注意避免可能诱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因素。肝硬化患者要避免食用粗糙、坚硬的食物,防止划伤食管胃底曲张的静脉;高血压患者要严格控制血压,避免血压波动过大导致血管破裂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