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腕韧带拉伤后分急性期处理、缓解肿胀与疼痛、康复锻炼、就医评估与治疗等步骤。急性期需休息制动、冷敷;缓解肿胀与疼痛可加压包扎、抬高患肢;康复锻炼分早期、中期、后期,各阶段有不同锻炼方式;若疼痛剧烈等应及时就医,轻度多经康复处理恢复,中重度可能需其他治疗,特殊人群就医需告知情况。
一、急性期处理
1.休息制动:手腕韧带拉伤后应立即停止引起损伤的活动,让手腕得到充分休息,避免进一步加重损伤。例如,避免继续用受伤手腕进行提重物、剧烈运动等动作,这有助于减少韧带的进一步牵拉,为韧带修复创造良好的初始条件。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如儿童玩耍时导致的手腕韧带拉伤,更要严格限制其受伤手腕的活动;成年人如果是因为工作相关的手腕活动导致拉伤,也需及时调整工作方式以保证休息制动。
2.冷敷:在受伤后的48小时内,可以进行冷敷。用冰袋或冷毛巾敷在受伤部位,每次冷敷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3-4次。冷敷能够收缩血管,减少局部出血和肿胀,缓解疼痛。冷敷时要注意避免冻伤皮肤,可在冰袋与皮肤之间隔一层毛巾。不同年龄人群冷敷时需注意冰袋温度和接触皮肤的时间,儿童皮肤较为娇嫩,更要严格控制冷敷时间和温度。
二、缓解肿胀与疼痛
1.加压包扎:使用弹性绷带对受伤手腕进行加压包扎,可帮助减轻肿胀。包扎时要注意松紧适度,以能摸到远端脉搏、手部颜色正常为宜。加压包扎可以限制组织液的渗出,进一步减轻肿胀程度,对于不同性别、不同生活方式导致的手腕韧带拉伤都适用,如经常从事体力劳动的人群和长期伏案工作的人群在手腕韧带拉伤后都可采用此方法。
2.抬高患肢:将受伤的手腕抬高,高于心脏水平,这样有利于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例如,可在休息时用枕头将受伤手腕垫高。无论是儿童、成年人还是老年人,抬高患肢都有助于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加速肿胀消退。
三、康复锻炼
1.早期康复锻炼(受伤1-2周内)
手指屈伸活动:轻轻进行手指的屈伸动作,每次每个手指屈伸10-15次,每天3-4次。这有助于促进手部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同时不会过度牵拉手腕韧带。对于儿童,家长可辅助进行手指屈伸活动,要注意动作轻柔;成年人可自主进行,但也要控制力度;老年人进行该锻炼时需缓慢进行,避免因关节灵活性下降而造成二次损伤。
手腕小范围活动:缓慢进行手腕的小幅度屈伸、左右摆动等动作,但幅度不宜过大,避免引起疼痛加剧。例如,手腕缓慢屈曲和伸展,每次活动10-15次,每天3次左右。不同年龄人群根据自身身体状况调整活动幅度,儿童和老年人更要谨慎控制活动范围。
2.中期康复锻炼(受伤2-6周)
手腕伸展与屈曲强化:逐渐增加手腕伸展和屈曲的力度和幅度,但仍要在可耐受范围内。可以借助弹力带进行辅助锻炼,将弹力带一端固定,手握另一端,进行手腕的屈伸动作,每组10-15次,每天3-4组。不同性别和生活方式的人群可根据自身力量适当调整弹力带的阻力。
手腕旋转活动:进行手腕的顺时针和逆时针旋转活动,幅度逐渐增大,每次旋转10-15圈,每天3-4次。这有助于恢复手腕的旋转功能,对于从事需要手腕灵活旋转工作的人群(如手工劳动者)尤为重要,但要注意避免过度旋转导致损伤加重。
3.后期康复锻炼(受伤6周后)
力量训练:进行手腕力量的强化训练,可使用握力器等工具。握力器锻炼时,每次握5-10秒,然后放松,重复10-15次,每天3-4组。通过力量训练增强手腕周围肌肉力量,更好地稳定手腕关节,预防再次拉伤。不同年龄人群根据自身力量选择合适的握力器阻力,儿童可选择阻力较小的握力器。
功能性锻炼:进行一些接近日常活动的功能性锻炼,如抓握小球、拿取不同重量的物品等,逐渐恢复手腕在日常生活中的功能。例如,用受伤手腕抓握小球并缓慢松开,重复多次;拿取不同重量的书本等物品,感受手腕的力量和灵活性恢复情况。对于有基础病史的人群,如患有糖尿病的患者,在进行功能性锻炼时要注意监测血糖变化,避免因锻炼导致血糖波动过大。
四、就医评估与治疗
1.及时就医:如果手腕韧带拉伤后疼痛剧烈、肿胀明显、活动严重受限,或者经过初步处理后症状没有缓解甚至加重,应及时就医。医生会通过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如X线、磁共振成像等)来评估韧带拉伤的严重程度,例如磁共振成像可以清晰显示韧带损伤的部位和程度。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就医的及时性都很重要,儿童因表达能力有限,家长更要密切观察其受伤后的表现,及时就医。
2.根据损伤程度治疗:如果是轻度韧带拉伤,经过上述康复处理大多可恢复;如果是中度或重度韧带拉伤,可能需要根据情况采取其他治疗措施,如佩戴支具固定、药物辅助(仅说明药物名称,不涉及具体服用指导)等,但药物使用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特殊人群如孕妇手腕韧带拉伤就医时需告知医生妊娠情况,以便医生选择合适的检查和治疗方法,避免对胎儿造成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