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性便秘怎么回事
经常性便秘是指排便频率减少、伴有排便困难等症状且持续超3个月的情况,其常见原因包括饮食(膳食纤维和水分摄入不足)、生活方式(运动少、排便习惯不良)、肠道功能异常(动力障碍、菌群失调)、药物及疾病等因素;不同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糖尿病患者有不同特点及应对方式;可通过饮食保证膳食纤维和水分摄入、生活方式保持运动和良好排便习惯、疾病预防与控制等措施预防,出现长期经常性便秘应及时就医治疗。
一、经常性便秘的定义
经常性便秘是指排便频率减少,每周排便少于3次,同时伴有排便困难、粪便干结等症状,且这种情况持续时间较长(通常超过3个月)。
二、常见原因
1.饮食因素
膳食纤维摄入不足:膳食纤维能增加粪便体积,促进肠道蠕动。如果日常饮食中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摄入过少,就容易引发便秘。例如,长期只吃精细米面,而很少吃芹菜、苹果等,会导致肠道内缺乏足够的膳食纤维来刺激肠道蠕动。不同年龄阶段对膳食纤维的需求不同,一般成年人每天建议摄入25~30克膳食纤维,儿童根据年龄有所差异,比如6~12岁儿童每天建议摄入20~25克左右。
水分摄入不足:身体缺水时,肠道会吸收粪便中的水分,导致粪便干结,难以排出。无论哪个年龄段,若日常饮水过少,都可能引发便秘。比如老年人可能因口渴感减退,容易出现水分摄入不足的情况,从而增加便秘风险。
2.生活方式因素
运动过少:缺乏运动使得肠道蠕动减慢。年轻人如果长期久坐办公、缺乏体育锻炼,老年人活动量减少等,都可能导致肠道蠕动功能减弱,进而引发经常性便秘。例如,长期坐在办公室的上班族,每天大部分时间处于坐姿,很少有机会进行规律的运动,肠道蠕动就会相对缓慢。
排便习惯不良:没有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比如经常忽视便意,长时间抑制排便,会使直肠对粪便的敏感性降低,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过长,水分被过度吸收,导致便秘。不同年龄人群都可能存在排便习惯不良的情况,儿童如果家长没有及时培养其定时排便的习惯,也容易出现便秘问题;成年人工作繁忙等原因可能会忽视便意;老年人如果行动不便等也可能影响正常的排便习惯。
3.肠道功能异常
肠道动力障碍:某些疾病或因素可能导致肠道动力不足,使粪便在肠道内传输缓慢。例如,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控制不佳,可能会影响自主神经功能,进而导致肠道动力障碍,引发便秘。
肠道菌群失调:肠道内有益菌和有害菌的平衡被打破,有益菌数量减少,有害菌增多,会影响肠道的正常功能,导致便秘。比如长期使用抗生素的人群,容易出现肠道菌群失调,进而引发便秘。不同年龄段使用抗生素后出现肠道菌群失调的风险有所不同,儿童由于肠道菌群本身相对脆弱,使用抗生素后更易出现菌群失调。
4.药物因素
一些药物的副作用:某些药物可能会引起便秘的副作用,如抗抑郁药、抗组胺药、钙通道阻滞剂等。不同药物对不同人群的影响不同,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同时可能服用多种药物,更容易受到药物副作用导致便秘的影响。
5.疾病因素
消化系统疾病:如肠梗阻、肠粘连、痔疮、肛裂等疾病,会导致肠道狭窄或排便通路受阻,从而引起便秘。例如,肠梗阻患者肠道内容物无法正常通过,就会出现排便困难、停止排气排便等症状。不同疾病在不同年龄段的发病情况不同,痔疮在成年人中较为常见,而儿童也可能因先天性肠道畸形等导致肠梗阻等疾病。
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导致肠道蠕动减慢,容易出现便秘。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控制不佳,除了可能影响肠道动力外,还可能因神经病变导致肠道功能紊乱,引发便秘。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在各年龄段都可能发生,而糖尿病在成年人中发病率较高,但儿童也有患1型糖尿病的可能。
三、不同人群经常性便秘的特点及应对
1.儿童
特点:儿童经常性便秘可能与饮食结构不合理有关,比如家长过度喂养精细食物,而蔬菜水果摄入少;也可能与排便习惯未养成有关。儿童便秘时可能表现为排便困难、粪便干结,有时还会伴有腹痛等症状。
应对:家长应注意调整儿童饮食,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入,保证充足水分。同时培养儿童定时排便的习惯,每天固定时间让儿童尝试排便。如果是因疾病导致的儿童便秘,如先天性巨结肠等,需要及时就医治疗。
2.老年人
特点:老年人经常性便秘较为常见,与老年人肠道功能减退、活动量少、饮食结构改变等因素有关。老年人便秘可能会导致腹胀、食欲减退等问题,严重时还可能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等。
应对:老年人应适当增加运动量,如散步等轻度运动。饮食上要保证膳食纤维摄入,同时注意水分补充。如果便秘情况严重,可在医生指导下谨慎使用缓泻剂等,但要避免长期依赖药物。另外,老年人要注意避免因便秘用力排便,以免引发意外。
3.孕妇
特点:孕妇在孕期由于体内激素变化、子宫增大压迫肠道等原因容易出现经常性便秘。孕妇便秘可能会影响自身健康和胎儿的生长发育。
应对:孕妇应注意饮食均衡,多吃蔬菜水果,适量摄入粗粮。适当进行散步等活动。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如果便秘严重,应在医生指导下采取安全的缓解措施,避免自行滥用泻药等。
4.糖尿病患者
特点:糖尿病患者出现经常性便秘可能与自主神经病变、血糖控制不佳等因素有关。便秘可能会影响患者的血糖控制,形成恶性循环。
应对:糖尿病患者要积极控制血糖,同时注意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适量运动。如果出现便秘,需要在医生指导下综合考虑血糖情况等进行处理,避免使用可能影响血糖的不合适药物来缓解便秘。
四、经常性便秘的预防措施
1.饮食方面
保证膳食纤维的充足摄入,根据不同年龄合理安排饮食中蔬菜、水果、全谷物的比例。例如,成年人每天可摄入500克左右蔬菜(深色蔬菜占一半以上)、200克左右水果,全谷物占主食的1/3左右;儿童也应按照年龄合理搭配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
充足饮水,每天保证足够的水分摄入,一般成年人每天饮水1500~1700毫升,儿童根据年龄和体重适当调整饮水量。
2.生活方式方面
保持适量运动,成年人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也可结合力量训练;儿童每天应保证至少1小时的户外活动和运动时间;老年人可选择散步、太极拳等轻度运动。
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每天固定时间坐在马桶上尝试排便,即使没有便意,也可坚持几分钟,逐渐培养排便反射。
3.疾病预防与控制方面
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如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要规律服用甲状腺素药物等,以减少因疾病导致便秘的风险。
谨慎使用可能导致便秘的药物,在使用药物前咨询医生,了解药物的副作用,如有可能,可更换不导致便秘的替代药物。
总之,经常性便秘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了解其原因、不同人群特点及预防措施对于有效应对经常性便秘非常重要。如果出现长期经常性便秘情况,应及时就医,明确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