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有食管疾病、胃十二指肠疾病、血管病变、肝胆胰疾病和全身性疾病等。
1.食管疾病
食管炎,尤其是反流性食管炎,由于胃酸等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反复刺激食管黏膜,可导致食管黏膜充血、水肿、糜烂,严重时就会引起出血。食管憩室炎,憩室内食物潴留继发感染,可致黏膜糜烂出血。食管异物,如误吞鱼刺、骨头等,可能刺破食管黏膜甚至血管,引发出血,常伴有吞咽疼痛。食管癌,肿瘤组织生长迅速,血供丰富,当肿瘤表面发生坏死、溃疡时,容易导致出血,多为持续性少量出血,偶尔也会出现大量出血。
2.胃十二指肠疾病
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是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原因,溃疡侵蚀周围血管,可导致不同程度的出血,出血量少时表现为黑便,出血量大时可出现呕血。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多由应激、药物、酒精等因素引起,胃黏膜广泛糜烂出血,常表现为呕血或黑便。胃癌,癌组织浸润破坏胃黏膜血管,会引起出血,早期出血量可能较少,随着病情进展出血量可增加。胃息肉,较大的息肉表面黏膜脆弱,容易因摩擦、糜烂而出血。
3.血管病变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是肝硬化门脉高压的常见并发症,曲张的静脉壁薄,压力高,容易破裂出血,出血量大且病情凶险,常表现为突然大量呕血、黑便,严重时可出现休克。恒径动脉破裂综合征,又称Dieulafoy病,是一种少见的血管畸形,胃黏膜下恒径动脉破裂可导致突发性大出血。血管畸形,如胃血管畸形、肠血管畸形等,也可能引起上消化道出血,出血多为慢性、反复性。
4.肝胆胰疾病
肝癌患者当癌肿侵犯肝内血管或门静脉,或发生破裂时,血液可流入胆道,进而引起上消化道出血,表现为黑便或呕血。胆囊癌、胆管癌患者由于肿瘤侵犯胆道系统血管,可导致出血,血液经胆道进入肠道,出现黑便,如果出血量较多,也可能出现呕血。急性胰腺炎严重时胰腺周围组织炎症、坏死,可侵蚀周围血管,引起出血,血液可进入胃肠道,导致上消化道出血。
5.全身性疾病
白血病患由于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凝血机制障碍,可导致全身多部位出血,包括上消化道出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同样因血小板减少,凝血功能下降,容易引发上消化道出血,常伴有皮肤黏膜瘀斑、瘀点等。血友病是一种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症,患者凝血功能障碍,轻微损伤即可导致出血,上消化道出血也可能发生。此外,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胃肠道血管,引起血管炎,导致出血。感染性疾病如败血症,可因毒素作用损伤胃肠道黏膜,引发出血。
需要注意的是,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可能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此外,一些其他因素也可能增加上消化道出血的风险,如长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等。对于有上消化道出血风险的人群,如老年人、有消化系统病史者、长期饮酒或吸烟者等,应特别注意预防和早期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