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虚是中医范畴中因元气不足致脏腑功能减退、抗病能力下降的病理状态,气源于先天之精气、水谷之精气和自然界之清气,先天禀赋薄弱、后天脾胃失养、久病耗伤等可致气虚,常见推动、温煦、防御、固摄功能减退相关表现,老年人、长期劳累人群、女性特殊生理时期有不同气虚特点,气虚会影响血液运行、津液代谢等,需结合中医四诊综合判断调治。
一、气虚的定义及中医理论基础
气虚是中医范畴中因元气不足导致脏腑功能减退、抗病能力下降的病理状态。从气的生成角度,气主要源于先天之精气(由父母遗传而来)、水谷之精气(通过脾胃对饮食的运化获取)和自然界之清气(经肺吸入)。当先天禀赋薄弱、后天脾胃失养(如长期饮食不节、过度劳累)、久病耗伤等因素作用下,气的生成不足或消耗过多,便会引发气虚。
二、气虚的常见表现
(一)功能减退相关表现
1.推动功能减退:可见肢体软弱无力、精神萎靡,因气的推动作用减弱,机体新陈代谢及脏腑功能活动减缓,表现为动作迟缓、活力不足。
2.温煦功能减退:可出现畏寒怕冷,因气的温煦作用失常,机体失于温养,常自觉怕冷,即使在正常环境中也易感寒冷。
3.防御功能减退:易患感冒等疾病,因气的防御作用减弱,机体抵御外邪的能力下降,对外界病邪的抵抗力变弱。
4.固摄功能减退:可能有自汗(不自主出汗)、二便失禁(如小便频繁、大便稀溏难固摄)等表现,因气的固摄作用失常,对汗液、二便等的固摄能力下降。
三、不同人群气虚的特点及影响
(一)老年人
老年人脏腑功能逐渐衰退,元气渐亏,更易出现气虚。表现为气短明显、活动后气喘加重,因年老气血渐衰,气的推动、气化等功能进一步减弱,活动耐力下降。
(二)长期劳累人群
长期过度劳累者,耗伤正气,易致气虚。常出现神疲乏力,即使休息后仍感体力不支,因过度劳累使气的消耗超过生成,机体功能失于充沛之气的滋养。
(三)女性特殊生理时期
女性产后等特殊生理阶段,失血耗气,易出现气虚。表现为面色萎黄、头晕,因产后气血耗伤,气的生成不足,影响气血对机体的滋养,出现相关虚弱表现。
四、气虚的病理机制
气虚会影响机体的多种生理功能,如推动血液运行则可能导致血行不畅,影响津液代谢则可能出现水湿内停等。从整体来看,气虚贯穿于脏腑功能失调的多个环节,是多种病理状态发生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需结合中医四诊综合判断气虚的具体情况以进行相应调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