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紫癜孤立性蛋白尿是过敏性紫癜病程中仅尿蛋白阳性无明显血尿的肾损害较轻表现,多发生于紫癜发病后,有相应蛋白尿等临床表现,需经采集病史、尿液检查及排除其他疾病诊断,治疗包括针对紫癜基础治疗与肾脏保护,多数预后较好但需长期随访,小儿患者要注意年龄相关用药、生活方式及随访监测。
一、定义阐释
小儿紫癜孤立性蛋白尿是指小儿过敏性紫癜病程中出现仅以尿蛋白阳性为主要表现,无明显血尿等其他尿液异常改变的临床情况,是过敏性紫癜肾损害的一种较轻表现形式,主要由过敏性紫癜累及肾脏导致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改变引发蛋白漏出。
二、临床表现特点
1.蛋白尿表现:尿常规检查可见尿蛋白呈阳性,24小时尿蛋白定量多在轻度升高范围,一般不超过1g/24h,患儿通常无明显水肿等其他肾病综合征表现,因仅单纯蛋白尿,患儿一般状况相对较好,无明显乏力、纳差等全身不适主诉较早期时突出。
2.与紫癜相关性:多发生于过敏性紫癜发病后一定时间内,患儿既往多有典型过敏性紫癜皮肤紫癜表现,如双下肢对称性分布的瘀点、瘀斑等,部分患儿可能有腹痛、关节痛等伴随症状,但此时以蛋白尿为主要肾脏受累表现。
三、诊断要点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儿过敏性紫癜病史,包括皮肤紫癜出现时间、皮疹特点等,了解是否存在腹痛、关节痛等情况。
2.尿液检查:尿常规是关键检查,需多次复查以确认尿蛋白持续阳性,同时进行24小时尿蛋白定量测定明确蛋白漏出程度;还需进行尿沉渣镜检,排除血尿等其他肾脏病变表现。
3.排除其他疾病:需排除其他能引起蛋白尿的疾病,如遗传性肾病、继发性肾病(除过敏性紫癜外的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可通过肾功能检查、自身抗体检测、肾脏超声等辅助检查进行鉴别。
四、治疗原则
1.针对过敏性紫癜基础治疗:
避免接触过敏原,如明确对某种食物、药物或环境因素过敏,应严格规避。
使用抗过敏药物,如抗组胺药物等,减轻过敏反应对机体的损伤,从根源上控制过敏性紫癜进展,进而减少对肾脏的进一步损害。
2.肾脏保护措施:
适当休息,减少剧烈活动,减轻肾脏负担,利于肾脏修复。
密切监测尿常规、肾功能等指标变化,动态评估肾脏受累情况。一般无需过度使用强效免疫抑制等药物,因属孤立性蛋白尿,病情相对较轻,以保守治疗及密切监测为主。
五、预后情况
多数小儿紫癜孤立性蛋白尿患儿经积极针对过敏性紫癜治疗及合理护理,蛋白尿可逐渐转阴,肾脏功能可恢复正常,预后较好。但需长期随访观察,部分患儿可能在后续病程中出现病情变化,如蛋白尿加重或合并其他肾脏损害表现,故需定期复查尿常规、肾功能等,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调整治疗方案。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小儿患者)
1.年龄因素:小儿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治疗过程中需格外关注药物对其生长发育的潜在影响,因一般避免使用强效免疫抑制等药物,若需用药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选择对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药物。
2.生活方式:需保证充足睡眠,合理安排饮食,给予富含营养且低盐的饮食,避免食用可能引起过敏的食物,同时注意个人卫生,预防感染,因为感染可能诱发过敏性紫癜复发或加重肾脏损害。
3.随访监测:家长需严格按照医嘱定期带患儿复诊,监测尿常规、肾功能等指标,以便及时发现蛋白尿等肾脏情况的变化,及时干预处理,保障患儿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