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搏是心脏在正常节律外提前的搏动,分为房性、房室交界性、室性等,可通过症状观察、心电图检查评估,无器质性心脏病者可调整生活方式或谨慎用药,有器质性心脏病者需治基础病再针对性处理,儿童、老年、妊娠期早搏各有注意事项,儿童优先非药物干预、老人重基础病控制和药物选择、妊娠期谨慎用药及多学科评估。
早搏的评估方法
症状观察:患者可能会感到心悸、心脏停跳感等,部分人可能无明显症状。对于有基础心脏病的患者,更需关注早搏带来的不适及对心功能的影响。例如,本身有冠心病的患者出现早搏,需警惕是否会加重心肌缺血等情况。
心电图检查:是诊断早搏的重要手段,通过常规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Holter)监测,能明确早搏的类型、频率等。动态心电图可连续记录24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心电图,有助于评估早搏在不同时间段的发生情况。比如,对于怀疑有阵发性早搏但常规心电图未捕捉到的患者,动态心电图能提供更准确的信息。
早搏的处理原则
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早搏
一般生活方式调整:如果早搏是因生活方式因素引起,如长期熬夜、过度劳累、大量吸烟饮酒、精神压力过大等,应调整生活方式。保证充足睡眠,每天尽量保证7-8小时的有效睡眠;避免过度劳累,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减少吸烟饮酒量,甚至戒烟限酒;通过适当的方式缓解精神压力,如冥想、瑜伽、听音乐等。一般经过生活方式调整后,部分早搏可减少或消失。
药物治疗(需谨慎评估):如果生活方式调整后早搏仍明显影响生活质量,可在医生评估下考虑使用药物。但需注意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可能带来的风险,应权衡利弊。
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早搏
治疗基础心脏病:首先要积极治疗引起早搏的基础心脏病,如冠心病患者需改善心肌供血,可通过药物(如硝酸酯类药物等)、介入治疗或搭桥手术等方式;心肌病患者则根据具体类型进行相应治疗,如扩张型心肌病可能需要使用改善心室重构的药物等。
早搏的针对性处理:在治疗基础心脏病的同时,对于早搏的处理需根据早搏的频率、症状等综合判断。如果早搏频繁且症状明显,可能需要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但同样要密切关注药物对心功能等的影响。例如,对于心肌梗死合并室性早搏的患者,需在治疗心梗的基础上,谨慎使用合适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来控制早搏,但要警惕药物可能导致的心律失常加重等不良反应。
特殊人群早搏的注意事项
儿童早搏:儿童早搏相对较少见,但也可能发生。如果是儿童早搏,首先要排除先天性心脏病等基础疾病。对于无基础疾病的儿童早搏,需注意其生活方式,保证充足营养和合理作息。由于儿童肝肾功能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在药物使用上需格外谨慎,一般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措施,如调整生活方式等,只有在早搏严重影响儿童健康时,才在医生严格评估下谨慎使用药物。
老年早搏:老年人早搏较为常见,常与老年人心血管系统退行性变、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慢性心衰等)有关。老年人在处理早搏时,要更加关注基础疾病的控制。在生活方式调整方面,要注意适度运动,避免剧烈运动,运动方式可选择散步、太极拳等;饮食上要低盐低脂,控制体重。药物使用上要考虑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等因素,选择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小的药物,并密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
妊娠期早搏:妊娠期女性出现早搏,需综合考虑妊娠情况和早搏对母体及胎儿的影响。生活方式上要注意休息,保证心情舒畅。由于很多抗心律失常药物可能对胎儿有影响,所以药物使用需非常谨慎,一般先尝试生活方式调整,如症状无改善且早搏严重影响孕妇生活质量,需在多学科(产科、心内科等)评估下,权衡利弊后谨慎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