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恶性黑色素瘤
恶性黑色素瘤是源于黑色素细胞的高度恶性肿瘤,其病因与紫外线暴露、遗传因素等相关;临床表现有皮肤表现及转移后的非皮肤表现;诊断靠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及病理活检;治疗包括手术、免疫及靶向治疗;预后与分期相关,治疗后需定期随访。
一、恶性黑色素瘤的定义
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源于黑色素细胞的高度恶性肿瘤。黑色素细胞是皮肤中产生色素的细胞,它能决定皮肤颜色等。
二、病因及相关因素
紫外线暴露:长期紫外线照射是重要危险因素。大量研究表明,紫外线中的紫外线B(UVB)和紫外线A(UVA)可损伤皮肤细胞的DNA,导致黑色素细胞发生突变。例如,生活在紫外线辐射强烈地区的人群,患恶性黑色素瘤的风险相对较高。不同年龄人群对紫外线的易感性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儿童和青少年皮肤更娇嫩,长期紫外线暴露对他们皮肤细胞DNA的损伤可能更具潜在危害;而老年人皮肤本身有一定的老化和损伤,也会增加风险。性别方面,男性患恶性黑色素瘤的风险略高于女性,但这可能与男性的生活方式有关,比如男性更多从事户外工作,紫外线暴露机会相对更多。
遗传因素:某些遗传综合征与恶性黑色素瘤的发生相关,如家族性不典型多发性黑色素瘤-皮肤癌综合征等。有家族病史的人群,其患病风险比无家族史人群高。从病史角度看,若有皮肤癌前病变病史,如先天性巨大色素痣等,后续发展为恶性黑色素瘤的概率增加。
三、临床表现
皮肤表现:常见于皮肤,尤其是易受阳光照射的部位,如背部(男性多见)、小腿(女性多见)等。早期表现为色素痣的形态、颜色等发生变化,如色素痣大小突然增大、颜色不均匀(可出现多种颜色混合,如黑色、棕色、红色、白色等)、边缘不规则、表面不光滑、出现破溃、瘙痒、出血等症状。不同年龄人群皮肤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儿童的恶性黑色素瘤可能更易被忽视,因为儿童皮肤病变相对较少见,且家长可能对儿童皮肤痣的变化关注度不如成人。
非皮肤表现:若发生转移,可出现相应转移部位的症状,如转移至肺部可出现咳嗽、咯血等;转移至脑部可出现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
四、诊断方法
体格检查:医生会详细检查皮肤病变情况,包括观察病变的大小、形状、颜色、边界等。
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MRI等,可帮助判断肿瘤是否有转移及转移部位。例如,胸部CT可用于评估肺部转移情况。不同年龄人群在影像学检查中的耐受性和具体表现有所不同,儿童可能需要根据体重等调整检查参数;老年人可能有基础疾病,在影像学检查前需要评估心、肺等功能是否能耐受检查。
病理活检:是诊断恶性黑色素瘤的金标准,通过切除部分病变组织或切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可明确肿瘤的性质。
五、治疗方式
手术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手段,包括切除原发病灶,切除范围根据肿瘤的大小、部位等决定。对于有转移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转移灶的切除等手术。不同年龄患者手术耐受性不同,儿童手术时需要考虑其生长发育等因素,老年人则需要评估心肺等功能对手术的耐受能力。
免疫治疗:通过激活人体自身免疫系统来攻击肿瘤细胞,是近年来的重要治疗进展。
靶向治疗:针对肿瘤细胞特定的靶点进行治疗。
六、预后及随访
预后:恶性黑色素瘤的预后与肿瘤的分期密切相关。早期恶性黑色素瘤若能及时治疗,预后相对较好;晚期患者预后较差。年龄较小的患者和老年人在预后方面可能有不同特点,儿童患者相对来说身体恢复和抵抗肿瘤的潜力可能与成年人不同,老年人可能有更多基础疾病影响预后。
随访:患者治疗后需要定期随访,包括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等,以便早期发现复发或转移情况,及时进行处理。随访频率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情况而定,一般早期需要较密切的随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