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即心房颤动,是常见心律失常,心脏电信号异常致心房无序颤动。其发生与心脏结构异常、年龄、生活方式、基础疾病等有关,按持续时间分阵发性、持续性等,按病因分结构性和非结构性心脏病相关,会致血栓形成与栓塞、心力衰竭,影响生活质量,不同年龄人群受影响不同,有房颤者需避免不良生活方式,控制基础疾病。
房颤的发生机制
房颤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心脏结构异常,像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等可导致心房扩大、心肌受损,从而引发房颤;年龄也是一个重要因素,随着年龄增长,房颤的发生率逐渐升高,老年人相对更易发生房颤;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大量饮酒、过度肥胖、长期精神紧张等也可能增加房颤的发生风险;某些基础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等,也会影响心脏电活动,诱发房颤。
房颤的分类
1.按持续时间分类
阵发性房颤:能在7天内自行转复为窦性心律,一般持续时间小于48小时。其发作往往突然起病,患者可能会出现心悸、胸闷等症状,但部分患者可能症状不明显。在年龄较轻、无基础心脏疾病的人群中相对较常见,不过随着年龄增长和基础疾病的出现,也可能转为持续性房颤等。
持续性房颤:持续时间超过7天,一般不能自行转复,需要通过药物或电复律等方法才能转复为窦性心律。患者会长期处于心房颤动状态,可能会出现较为明显的不适症状,如心悸、气短等,且发生血栓栓塞等并发症的风险增加。
长程持续性房颤:持续时间超过12个月,患者对房颤的耐受性可能有所不同,一些患者可能已经适应了房颤状态,但仍存在血栓形成等潜在风险。
永久性房颤:不能转复为窦性心律或转复后很快复发的房颤,患者需要长期进行抗凝等治疗来预防并发症。
2.按病因分类
结构性心脏病相关房颤:由心脏本身有明显结构异常引起的房颤,如冠心病导致心肌缺血、心肌梗死,进而影响心房结构和功能引发房颤;风湿性心脏病导致二尖瓣病变,使心房压力增高、心房扩大,从而诱发房颤等。
非结构性心脏病相关房颤:心脏结构基本正常,但存在其他因素引发的房颤,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由于甲状腺激素水平异常,影响心脏电生理活动导致房颤;酗酒引起的房颤,长期大量饮酒可直接损伤心肌细胞和心脏电传导系统,引发房颤。
房颤的危害
1.血栓形成与栓塞风险:房颤时心房收缩功能丧失,血液在心房内容易淤积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后随血液循环可到达脑部,引起脑栓塞(脑梗死),导致患者出现偏瘫、失语、意识障碍等严重后果;也可能到达其他部位血管,引起相应器官的栓塞,如肠系膜动脉栓塞可导致腹痛、便血等,冠状动脉栓塞可引起心肌梗死等。
2.心力衰竭:长期房颤会使心脏功能逐渐下降,引发心力衰竭。心房颤动时,心室率不规则且往往增快,影响心脏的正常泵血功能,长期如此会导致心肌重构,进一步加重心力衰竭,患者会出现呼吸困难、乏力、水肿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和生存预后。
3.影响生活质量:房颤患者常出现心悸、胸闷、头晕等不适症状,这些症状会干扰患者的日常生活、工作和休息,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例如,患者可能因为心悸而无法进行正常的体力活动或工作,影响工作效率,还可能因为头晕等症状增加跌倒等意外发生的风险。
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房颤的影响有所不同。老年人发生房颤时,由于其基础疾病可能较多,发生血栓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的风险更高;对于年轻人,若发生房颤,即使没有明显基础疾病,也需要积极查找病因并进行相应治疗,因为房颤也可能对心脏功能产生逐渐的影响。在生活方式方面,有房颤的患者需要避免过度饮酒、保持合理体重、减少精神紧张等。对于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的患者,需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以降低房颤的发生风险和减轻房颤对心脏及全身的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