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可引起感觉异常、运动功能及自主神经受累相关症状。感觉异常有手足对称性麻木、刺痛灼痛等疼痛、感觉减退;运动功能有手足肌无力、平衡能力下降的共济失调;自主神经受累有出汗异常、心血管自主神经功能异常(静息时心动过速、直立性低血压)、胃肠道自主神经功能异常(腹胀、便秘或腹泻),且这些症状在病程较长、血糖控制不佳及年龄较大等人群中更易出现。
一、感觉异常相关症状
1.麻木感:患者常出现手足部位麻木,这种麻木感可呈对称性,多从手足远端开始逐渐向近端发展。在糖尿病病程较长的人群中更为常见,由于高血糖长期损伤周围神经,影响神经传导,导致感觉神经出现异常,使患者感知到手足部位麻木,年龄较大、有长期糖尿病病史且血糖控制不佳的人群发生麻木感的概率相对更高。
2.疼痛:可表现为刺痛、灼痛等。刺痛通常较为尖锐,如同针刺一般;灼痛则类似皮肤被灼烧的感觉。疼痛程度因人而异,部分患者在夜间可能会加重,这与夜间人体活动减少,注意力相对更集中于身体不适有关。比如一些女性糖尿病患者,在血糖控制不理想且病程较长时,更容易出现这种疼痛症状,可能与女性对疼痛的感知相对更为敏感以及长期高血糖对神经的累积损伤有关。
3.感觉减退:对温度、疼痛等刺激的感觉阈值升高,即需要更强的刺激才能感知到。例如,患者可能对冷热的感知不如常人敏锐,当接触较热或较冷的物体时,不能及时准确地感知到温度变化,容易造成烫伤或冻伤。在老年糖尿病患者中较为常见,因为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机能衰退,神经损伤的修复能力下降,感觉减退的情况可能更明显。
二、运动功能相关症状
1.肌无力:表现为手足肌肉力量减弱,影响正常的运动功能。患者可能会发现拿东西变得费力,行走时腿部力量不足等。这是由于周围神经病变影响了神经对肌肉的支配,导致肌肉无法得到正常的神经信号来维持正常的收缩功能。在病程较长、血糖控制始终不理想的糖尿病患者中,肌无力的发生风险较高,且男性和女性在这方面并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但长期不良生活方式,如缺乏运动等会加重肌无力的程度。
2.共济失调:表现为平衡能力下降,行走不稳,容易摔倒。这是因为周围神经病变影响了本体感觉的传导,本体感觉对于维持身体平衡和协调运动至关重要。患有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且病程较长的人群,尤其是年龄较大者,发生共济失调的风险增加,不良的生活方式如经常缺乏足够的平衡训练等会进一步加重共济失调的表现。
三、自主神经受累相关症状
1.出汗异常:可表现为多汗或无汗。多汗可能出现于上半身,而手足部位无汗;无汗则会导致皮肤干燥,容易发生皲裂等问题。自主神经病变影响了汗腺的正常分泌功能,在糖尿病病程较长的患者中较为常见,尤其在那些血糖控制长期不达标的人群中。年龄较大的患者由于自主神经本身的功能衰退,加上糖尿病的影响,出汗异常的情况可能更为突出。
2.心血管自主神经功能异常:可表现为静息时心动过速,即安静状态下心率超过正常范围;还可能出现直立性低血压,表现为从卧位或坐位突然站起时,血压明显下降,出现头晕、眼前发黑等症状。这是因为自主神经病变影响了心血管系统的神经调节,在糖尿病病程较长、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中发生率较高,老年患者由于心血管系统本身的生理性退变,加上糖尿病的影响,发生心血管自主神经功能异常的风险更高。
3.胃肠道自主神经功能异常:可出现腹胀、便秘或腹泻等症状。腹胀是由于胃肠蠕动减慢,食物在胃肠道内停留时间过长;便秘是因为肠道蠕动功能减退,粪便排出困难;腹泻则可能是肠道神经功能紊乱导致肠道分泌和吸收功能失调。在糖尿病病程较长的患者中较为常见,尤其那些同时存在血糖控制不理想和不良生活方式,如饮食结构不合理等情况的患者,胃肠道自主神经功能异常的表现可能更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