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型高脂血症是血清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同时升高的血脂异常状况,其发病机制涉及遗传因素(不同性别遗传易感性有差异)、生活方式因素(饮食长期高胆固醇高脂肪高糖、缺乏运动易致患病风险高)、病史因素(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等基础疾病易引发),临床表现部分患者无明显自觉症状,部分有眼睑黄色瘤等非特异性表现,长期患病会影响血管等器官功能增加心脑血管疾病风险,且不同年龄、性别患者表现及影响有差异。
一、混合型高脂血症的定义
混合型高脂血症是指血清中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同时升高的一种血脂异常状况。根据《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当血清总胆固醇水平>5.18mmol/L且甘油三酯水平>1.70mmol/L时,可界定为混合型高脂血症。
二、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遗传因素:某些基因的突变或多态性可能影响脂质代谢相关酶和受体的功能,从而增加患混合型高脂血症的风险。例如,家族性脂蛋白代谢异常相关基因的异常可能导致脂质代谢紊乱,使得TC和TG的代谢出现障碍。不同性别在遗传易感性上可能存在一定差异,某些与脂质代谢相关的基因多态性在男性和女性中的表达和影响程度可能不同,这会使不同性别的人群在面对相同环境因素时,患混合型高脂血症的几率有所差别。
生活方式因素
饮食:长期摄入高胆固醇、高脂肪食物,如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等,会导致体内TC和TG的来源增加。例如,过多摄入饱和脂肪酸会影响肝脏对脂质的代谢,使TC合成增多;而长期高糖饮食可能通过一系列代谢途径导致TG合成增加。不同年龄阶段人群的饮食结构和习惯不同,儿童时期如果过度摄入高热量、高脂肪、高糖的食物,容易为成年后患混合型高脂血症埋下隐患;老年人由于代谢功能减退,若饮食不加以控制,也更容易出现血脂异常。
运动:缺乏运动的生活方式会影响脂质的消耗和代谢。运动可以促进脂肪的分解和氧化,提高脂蛋白脂酶的活性,有助于降低TG水平,同时也对TC的代谢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不同生活方式下的人群,运动量的差异明显,长期久坐的办公室人群、缺乏规律运动的人群相比经常运动的人群,患混合型高脂血症的风险更高。
病史因素:某些基础疾病也与混合型高脂血症的发生密切相关。例如,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素抵抗等原因,常伴有脂质代谢紊乱,容易出现TC和TG同时升高的情况;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会影响脂质的代谢速度,导致血脂异常,其中包括混合型高脂血症的发生。不同病史的人群,其脂质代谢异常的机制和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在治疗和预防混合型高脂血症时需要充分考虑基础疾病的影响。
三、临床表现相关特点
一般表现:部分混合型高脂血症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自觉症状,往往是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就诊时通过血液检查发现血脂异常。但也有一些患者可能会出现一些非特异性表现,如眼睑出现黄色瘤,这是由于脂质在眼睑部位沉积所致;皮肤可能出现结节性黄色瘤等。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临床表现可能有所差异,老年人由于机体代偿能力下降,可能在血脂异常较严重时才会出现较为明显的症状;女性在绝经前由于雌激素的保护作用,相比同年龄男性患混合型高脂血症出现明显临床表现的时间可能稍晚,但绝经后这种保护作用消失,女性患混合型高脂血症的临床表现可能会逐渐明显。
对器官功能的影响:长期的混合型高脂血症会对血管等器官功能产生不良影响。脂质在血管内皮下沉积,逐渐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影响血管的弹性和血流动力学。这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如冠心病、脑梗死等。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速度不同,老年人血管本身弹性下降,在混合型高脂血症的作用下,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可能更快;不同性别的人群,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特点也有差异,男性在较早年龄可能更容易出现冠心病等并发症,而女性在绝经后冠心病的发生风险会明显上升,这与混合型高脂血症在不同性别、年龄人群中的影响方式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