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原因引起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发生与解剖结构异常、电生理异常、年龄、生活方式及病史等多种因素相关。解剖结构异常包括先天性房室结双径路和先天性预激综合征相关旁路;电生理异常主要有折返机制主导和触发活动影响;年龄方面儿童更易出现相关异常,青少年及成年期可能因后天因素激发;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熬夜、吸烟、饮酒、精神紧张等会增加风险;有先天性心脏病病史或心脏手术史的患者发生风险较高。
一、解剖结构异常相关因素
(一)先天性房室结双径路
正常心脏的传导系统中,房室结存在双径路结构是引发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常见解剖因素之一。在胚胎发育过程中,房室结的正常分化可能出现异常,导致形成两条传导速度和不应期不同的径路,即快径路和慢径路。当存在这样的双径路时,容易形成折返环,从而引发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这种情况在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存在,尤其在一些先天性心脏结构发育稍有异常的个体中更易发生,且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但在儿童和青少年中相对更常见于无其他明显器质性心脏病的人群。
(二)先天性预激综合征相关旁路
先天性存在房室间附加旁路也是引起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重要原因。这些附加旁路不同于正常的房室结-希浦系统传导途径,当心房冲动通过正常传导途径和附加旁路同时下传至心室时,容易形成折返环,导致心动过速发作。该因素在不同年龄人群中均可存在,同样无明显性别特异性差异,在有家族性心脏电生理异常倾向的人群中可能更易出现相关解剖结构异常。
二、电生理异常相关因素
(一)折返机制主导
折返是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发生的主要电生理机制。以房室结双径路为例,当一个适时的房性早搏到达房室结时,快径路和慢径路的传导速度和不应期差异使得冲动在双径路中传导时出现不同步,从而形成折返环。冲动在折返环中不断循环运行,导致心房和心室快速规律地激动,引发心动过速。这种电生理异常可在任何年龄段出现,且与个体的电生理特性有关,一些生活方式因素如长期精神紧张、过度疲劳等可能会影响自主神经功能,进而影响心脏的电生理稳定性,增加折返发生的风险。例如长期精神压力大的人群,其体内儿茶酚胺等神经递质水平可能发生变化,影响心脏传导系统的电生理特性,使折返更容易发生。
(二)触发活动影响
部分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可能与触发活动有关。触发活动是指由提前出现的后除极电位触发的异常冲动发放。早后除极和迟后除极都可能引发触发活动。早后除极多发生在动作电位复极早期,与钙离子内流增多有关;迟后除极则多发生在动作电位完全或接近完全复极时,与细胞内钙超载有关。当触发活动达到一定条件时,就可能引发异常的心脏冲动发放,从而导致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发作。触发活动相关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在不同年龄人群中均可出现,其发生可能与一些药物因素有关,如某些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使用可能干扰心脏的离子通道功能,诱发触发活动;同时,一些全身性疾病导致的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等,也可能影响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促使触发活动的发生,进而引发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三、其他相关因素
(一)年龄因素影响
在儿童时期,心脏的传导系统和电生理特性仍在不断发育完善中,相对更容易出现房室结双径路等电生理结构的异常,从而增加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发生风险。例如新生儿和婴儿的心脏传导系统尚未完全成熟,可能存在一些潜在的电生理不稳定因素。而随着年龄增长到青少年及成年期,虽然心脏结构和电生理特性相对稳定,但一些先天性的电生理异常可能在此时表现出来,或者由于后天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使原本潜在的电生理异常被激发,导致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
(二)生活方式因素
长期熬夜、过度吸烟、过量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对心脏功能产生不良影响,增加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发生风险。例如长期熬夜会打乱人体的生物钟,影响自主神经的平衡,进而影响心脏的电生理稳定性;过量饮酒会导致心肌细胞受损,影响心肌的传导功能,容易诱发心律失常包括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另外,长期精神高度紧张、压力过大的人群,体内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失调,儿茶酚胺等激素分泌异常,也会干扰心脏的电活动,使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发生几率增加。
(三)病史因素
有先天性心脏病病史的患者,其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本身存在异常,发生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风险相对较高。例如患有先天性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等先天性心脏病的患者,心脏内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可能影响传导系统的结构和电生理特性,容易引发折返等异常电活动,从而导致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此外,有过心脏手术史的患者,手术可能对心脏传导系统造成一定的损伤或改变,也会增加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发生可能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