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搏是什么意思
早搏是心脏在正常节律基础上由异位起搏点提前发放冲动引起的搏动,可分起源部位和发作频率两类,发生机制包括异常自律性增高、折返激动、触发活动,临床表现有症状和体征表现,诊断靠心电图等检查,处理原则因有无器质性心脏病而异,无器质性心脏病偶发早搏消除诱因,频发早搏可用药,有器质性心脏病先治基础病再处理早搏。
一、早搏的分类
1.按起源部位分类
房性早搏:起源于心房的早搏,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早搏类型。
房室交界性早搏:起源于房室交界区的早搏。
室性早搏:起源于心室的早搏,其临床意义相对较大,尤其是在有基础心脏病的患者中。
2.按发作频率分类
偶发早搏:指每分钟早搏次数少于5次。偶发早搏可能在正常人中因过度劳累、精神紧张、大量吸烟、饮酒等因素出现,去除诱因后多可缓解。对于儿童来说,若因剧烈运动、睡眠不足等导致偶发早搏,一般通过休息等调整生活方式即可改善;对于老年人,若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等,偶发早搏可能与血压波动等有关,需控制好血压等基础疾病。
频发早搏:指每分钟早搏次数大于等于5次。频发早搏可能提示存在心脏疾病或其他病理状态,如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时可能出现频发室性早搏;心肌病患者也常伴有频发早搏等心律失常表现。在儿童中,频发早搏可能与心肌炎等疾病有关,需要进一步检查明确病因;老年人若频发早搏,要警惕心脏功能进一步恶化等情况。
二、早搏的发生机制
1.异常自律性增高:心脏的某些部位原本的自律性不高,但由于各种原因(如心肌缺血、缺氧,电解质紊乱等),使其自律性增高,从而提前发放冲动引起早搏。例如,心肌缺血时,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发生改变,可导致异位起搏点自律性增强,引发早搏。
2.折返激动:心脏内存在异常的传导通路,使得冲动在传导过程中发生折返,从而引起早搏。比如,在房室结区域存在双径路传导,当冲动在双径路中发生折返时,就可能导致房室交界性早搏或室上性心动过速等情况,其中也包含早搏的发生。
3.触发活动:由后除极电位触发的激动引起的早搏。后除极是指在动作电位复极过程中或复极完毕后发生的除极,其振幅较小、频率较快,当达到阈电位时可引发动作电位,导致早搏。
三、早搏的临床表现
1.症状表现
心悸:是早搏最常见的症状,患者可感觉心脏跳动有提前的情况,之后可能有较长的代偿间歇,从而出现心跳暂停感或落空感。对于儿童,可能表现为突然的烦躁、哭闹不安等,因为儿童可能无法准确描述心悸的感觉,而通过行为变化体现;老年人可能表述为胸口发闷、心跳异常等。
乏力:早搏发作时,心脏的正常节律被打乱,心脏的泵血功能可能受到一定影响,导致全身供血不足,从而出现乏力的症状。
胸闷:部分患者可出现胸闷的感觉,尤其是频发早搏时,心脏的供血和节律异常可能导致胸部有闷塞感。
2.体征表现
听诊时可发现提前出现的心跳,其后有较长的代偿间歇,提前搏动的第一心音增强,第二心音减弱或消失。例如,医生用听诊器听诊时,能清晰察觉到心脏搏动的节律不规则,有提前的心跳。
四、早搏的诊断方法
1.心电图检查:是诊断早搏的重要方法。通过心电图可以明确早搏的类型,如房性早搏在心电图上表现为提前出现的P波,其形态与窦性P波不同;室性早搏表现为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的QRS波群,前面无相关的P波等。动态心电图(Holter)检查可以连续记录24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心电图,能够更准确地评估早搏的发作频率、分布规律以及是否伴有其他心律失常等情况。对于儿童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时,要注意设备的舒适性和安全性,确保检查过程顺利;老年人进行检查时,要考虑其身体状况,可能需要家属陪同等。
2.动态心电图监测:如上述,能详细了解早搏在不同时间段的发作情况,对于判断早搏是否与患者的活动、睡眠等状态相关有重要意义。比如,有的患者早搏在活动时增多,而有的在休息时明显,通过动态心电图监测可以清晰呈现。
3.其他检查:当怀疑早搏是由其他疾病引起时,可能需要进一步进行心脏超声检查,以评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如是否存在心肌病、瓣膜病等;还可能需要进行血液检查,如电解质检查(看是否存在钾、钙等电解质紊乱)、甲状腺功能检查(因为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可引起早搏)等。例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由于甲状腺激素水平升高,可影响心脏的电活动,导致早搏发生,通过甲状腺功能检查可以明确是否存在此因素。
五、早搏的处理原则
1.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早搏
一般来说,偶发早搏如果患者没有明显症状,通常不需要特殊治疗,只需消除诱因即可,如避免过度劳累、戒烟限酒、保持心情舒畅等。对于儿童,家长要注意让孩子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剧烈运动后的过度疲劳等;老年人要注意生活规律,保持心态平和。
频发早搏但症状不明显或症状较轻的患者,可在医生评估后考虑使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如β受体阻滞剂等,但需严格遵循医生的指导。
2.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早搏
首先要治疗基础心脏病,如冠心病患者需要改善心肌缺血,可通过药物治疗(如硝酸酯类药物等)、介入治疗或手术治疗等;心肌病患者则根据具体类型进行相应的治疗。
在治疗基础心脏病的同时,对于早搏的处理要更谨慎。如果早搏引起明显症状,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合适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但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以及与基础心脏病治疗药物的相互作用。例如,心力衰竭合并早搏的患者,选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时要考虑药物对心功能的影响等。对于儿童有器质性心脏病合并早搏的情况,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药物的选择和使用需要更加谨慎,要充分评估药物的风险和收益;老年人有器质性心脏病合并早搏时,也要综合考虑其肝肾功能等多方面因素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