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性高血压的发病机理包括水钠潴留、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肾脏局部降压物质生成减少等,其病理特点主要包括肾脏病理改变、血管病理改变、血液动力学改变等。
一.肾性高血压的发病机理
1.水钠潴留
肾脏疾病会导致肾脏排钠排水功能下降,使体内水钠潴留,血容量增加,进而导致血压升高。比如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由于肾小球滤过率降低,水钠排泄减少,引起血容量扩张,增加了心脏的前负荷,最终导致血压上升。
2.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激活
当肾脏缺血时,肾球旁细胞会分泌肾素,肾素作用于血管紧张素原,使其转化为血管紧张素Ⅰ,再经血管紧张素转换酶作用生成血管紧张素Ⅱ。血管紧张素Ⅱ具有强烈的收缩血管作用,同时还能刺激醛固酮分泌,导致水钠潴留,进一步升高血压。
3.肾脏局部降压物质生成减少
正常情况下,肾脏会产生一些具有降压作用的物质,如前列腺素、激肽等。当肾脏发生病变时,这些降压物质的生成减少,血管舒张作用减弱,使得血管收缩作用相对增强,从而导致血压升高。
二.肾性高血压的病理特点
1.肾脏病理改变
不同病因的肾性高血压有不同的肾脏病理表现。在肾小球肾炎引起的肾性高血压中,可见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基质增多,肾小球硬化,肾小管萎缩和间质纤维化等病变。而在肾动脉狭窄导致的肾性高血压中,患侧肾脏可出现缺血性改变,如肾实质变薄,肾小管萎缩等。
2.血管病理改变
肾性高血压患者常伴有全身小动脉硬化,表现为小动脉壁增厚、管腔狭窄。在眼底检查中,可发现视网膜动脉痉挛、硬化等改变,这是高血压导致血管病变的一个重要表现。此外,长期的高血压还会对心脏血管造成影响,导致左心室肥厚、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等病变,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3.血液动力学改变
肾性高血压患者的血液动力学特点表现为外周血管阻力增加,心输出量早期可正常或增加,后期随着心脏功能受损可出现心输出量下降。同时,肾血流量减少,肾小球滤过率降低,进一步加重肾脏损害,形成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