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气虚可采取生活方式调整、食疗、中药治疗、针灸等方法治疗。
1.生活方式调整
首先,要避免长期处于寒冷、潮湿或空气污染的环境中,因为“肺为娇脏,不耐寒热”,外界邪气易侵袭肺脏,加重气虚症状。其次,应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中医认为“人卧则血归于肝,肝藏血,血能养气”,良好的睡眠有助于气血生化,滋养肺气。此外,可适当进行温和的运动,如散步、太极拳、八段锦等,中医讲究“气血流通则百病不生”,适度运动能促进肺气宣发肃降,但需避免剧烈运动,以防耗伤肺气。同时,要注意调畅情志,因为“忧悲伤肺”,过度忧思悲愁会损耗肺气,保持心情舒畅有助于肺气的恢复。
2.食疗
可多食用性平、味甘,能补肺气的食物,如山药、百合、莲子、银耳、花生、鸡肉、猪肺等。例如,山药“性平,味甘,归脾、肺、肾经”,能补肺气、益肺阴,可与粳米同煮成粥;百合“性微寒,味甘,归心、肺经”,有养阴润肺、清心安神的作用,适合肺气虚兼见干咳少痰者,可煲汤或煮粥食用。需注意避免食用生冷、寒凉、辛辣刺激的食物,中医认为此类食物易损伤脾胃,而“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受损则气血生成不足,进而影响肺气的充养。
3.中药治疗
中医治疗肺气虚以补肺益气为主要治则,常用的中药方剂有补肺汤、玉屏风散等,需要遵医嘱使用。此外,单味中药如人参、黄芪、党参等,也具有补肺气的作用,可在医生指导下配伍使用。
4.针灸
针灸治疗肺气虚主要通过刺激相关穴位,激发经络之气,达到补肺益气的目的。常用的穴位有肺俞、膻中、太渊、足三里等。肺俞是肺的背俞穴,为肺之气输注于背部的穴位,针灸此穴可直接补肺气;膻中为气之会穴,能调畅气机,助肺气宣发肃降;太渊是肺经的原穴,“原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针灸太渊可补肺脏原气;足三里是胃经的合穴,“脾胃为后天之本”,针灸足三里能健脾益胃,促进气血生化,间接滋养肺气。
针灸时多采用补法,可配合艾灸,艾灸具有温通经络、补气温阳的作用,对肺气虚所致的畏寒、气短等症状有较好的调理效果,建议由专业人员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