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疮性肾炎的发病受遗传、环境、性激素及免疫系统异常等因素影响,遗传使部分人群易有免疫遗传背景异常致发病风险升;紫外线照射、病毒感染等环境因素可诱发或加重病情;女性因雌激素等性激素因素高发且妊娠可诱发或加重;自身免疫系统异常激活,自身抗体产生过多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致肾损伤,T淋巴细胞功能异常也参与其中。
环境因素
紫外线照射:紫外线(如日光中的紫外线)是重要的环境诱因之一。紫外线可使皮肤细胞凋亡,释放出自身抗原,从而启动自身免疫反应。研究表明,长期暴露于紫外线环境中的人群,尤其是有SLE遗传易感性的个体,更易诱发狼疮性肾炎。例如,在一些阳光照射强烈的地区,狼疮性肾炎的发病率相对较高。
感染因素:某些病毒感染可能与狼疮性肾炎的发病相关。比如,EB病毒、丙型肝炎病毒等感染可能通过多种机制影响免疫系统。病毒感染可导致机体免疫调节紊乱,使B淋巴细胞过度活化,产生大量自身抗体,进而参与狼疮性肾炎的病理过程。例如,有研究发现部分狼疮性肾炎患者在发病前有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情况,且病毒感染可能会加重狼疮性肾炎的病情。
性激素因素
性激素对狼疮性肾炎的发病有影响。女性患者明显多于男性,在育龄期女性中高发,这与雌激素水平相关。雌激素可能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免疫系统,促进自身抗体的产生和免疫复合物的形成。例如,雌激素可以调节B淋巴细胞的功能,使其过度增殖和活化,增加自身抗体的分泌。妊娠可能会诱发或加重狼疮性肾炎,也与性激素水平的变化密切相关。在妊娠期间,女性体内雌激素等性激素水平显著变化,可能导致免疫系统的平衡被打破,从而促使狼疮性肾炎的发生或病情加重。
免疫系统异常
自身免疫系统的异常激活是狼疮性肾炎发病的关键。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能够识别自身和非自身物质,维持免疫耐受。但在狼疮性肾炎患者中,机体的免疫耐受被打破,自身抗体产生过多。例如,抗核抗体等多种自身抗体的产生,这些自身抗体与相应的抗原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脏等组织器官中,激活补体系统,引发炎症反应,导致肾脏组织的损伤,从而引起狼疮性肾炎。T淋巴细胞的功能异常也参与其中,T淋巴细胞的调节功能失衡,不能有效调控B淋巴细胞的活化和自身抗体的产生,进一步加剧了免疫系统的紊乱,促进狼疮性肾炎的发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