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休克是感染性休克的一种类型,发病机制与内毒素等致血管活性物质释放致血管舒张等有关,临床表现有皮肤温暖干燥潮红等、脉搏充实有力、早期血压可正常或轻度降低等,诊断需有感染基础疾病、符合休克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支持,治疗包括控制感染、改善循环、纠正内环境紊乱,儿童暖休克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控制补液量速度及关注基础病史,老年人暖休克要谨慎用药、观察心功能及关注基础疾病影响预后
发病机制
感染等因素可导致机体发生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在暖休克时,外周血管扩张,阻力降低,心排出量正常或增高(又称高排低阻型休克)。其发生机制可能与细菌产生的内毒素等物质作用有关,内毒素可激活机体的炎症反应等一系列复杂的病理过程,使得血管活性物质释放,引起血管舒张等改变。
临床表现
皮肤表现:皮肤温暖、干燥,色泽可潮红等。这是因为外周血管扩张,皮肤灌注相对较好。
脉搏:脉搏充实有力。
血压:早期血压可正常或轻度降低等,但脉压一般正常或增大等。
诊断依据
有感染相关基础疾病:如严重的肺部感染、腹腔感染等。
符合休克的临床表现:存在上述皮肤、脉搏、血压等方面的表现。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显示白细胞等炎症指标升高,血培养可能检出病原菌等。
治疗原则
控制感染:积极寻找感染灶并进行相应处理,如针对肺部感染的抗感染治疗等,根据病原菌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改善循环:补充血容量等,维持有效循环血量。可通过静脉补液等方式。
纠正内环境紊乱:监测并纠正酸碱平衡失调、电解质紊乱等情况。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暖休克时病情变化可能较快,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包括体温、心率、血压、呼吸等。由于儿童的生理特点,在补液等治疗时要注意液体量和速度的控制,避免因补液不当导致心功能损害等。同时,要注意儿童的基础疾病情况,如是否有先天性心脏病等基础病史,这会影响治疗方案的选择。
老年人:老年人暖休克时,各器官功能相对减退,在治疗过程中要更加谨慎。例如,在使用药物抗感染时,要考虑老年人的肝肾功能情况,选择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小的药物。同时,老年人的循环系统功能相对较弱,补液过程中要密切观察心功能情况,防止出现心衰等并发症。并且要关注老年人是否有其他基础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这些基础疾病会影响休克的治疗和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