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急性失血超过总血容量20%(约800-1200ml)可引起休克,但个体差异影响,儿童急性失血超总血容量15%-20%易休克,成人慢性失血因代偿可能失血超30%才休克,有基础疾病者耐受差易在少失血量下休克,健康人耐受稍高,失血速度快即使量未达20%也易休克,慢失血量多达20%以上才现休克。
一、不同年龄人群的差异
儿童:儿童的血容量占体重的比例与成人不同,年龄越小,血容量占体重比例相对越高。一般来说,儿童急性失血超过总血容量的15%~20%就可能出现休克表现。例如婴儿总血容量约为80~100ml/kg,若急性失血超过15%~20%即12~20ml/kg,就容易发生休克,这是因为儿童的代偿能力相对较弱,对失血的耐受程度低于成人。
成人:成人总血容量约为体重的8%,即70kg成人总血容量约5600ml,当急性失血超过20%(1120ml)时,就较易引发休克。但如果是慢性失血,机体有一定的代偿适应过程,可能失血总量超过总血容量的30%甚至更多才会出现休克表现,不过这也与个体的代偿能力有关,比如本身有贫血基础的成人,其对失血的耐受能力会降低,失血相对少些就可能引发休克。
二、基础健康状况的影响
有基础疾病者:本身有心血管疾病、慢性贫血等基础疾病的人群,其机体的代偿功能相对较差,对失血的耐受程度更低。例如本身患有冠心病的患者,心脏储备功能已受限,当失血时,心脏的供血供氧进一步减少,更容易引发休克,可能失血少于20%的成人标准量就会出现休克相关表现。而患有慢性贫血的患者,其机体已适应了相对低氧的状态,当急性失血时,无法像正常人那样快速通过增加心输出量等方式来维持有效循环血量,所以较易在相对较少的失血量下发生休克。
健康人群:平时身体健康、无基础疾病的人,其机体的代偿能力较强,对失血的耐受程度相对较高,可能需要失血超过总血容量的20%才会引发休克,但也不是绝对的,因为个体差异始终存在,比如一些身体素质特别好的人,可能耐受能力会稍强些,但总体来说成人急性失血超过20%左右易引发休克这一基本规律还是适用的。
三、失血速度的影响
失血速度也是影响是否引发休克的重要因素。如果是急性大量失血,比如短时间内失血1000ml以上,即使失血量占总血容量的比例未达到20%,也可能迅速引发休克,因为机体来不及代偿;而如果是慢性少量失血,比如长期慢性失血,总失血量虽然较多,但由于失血速度慢,机体有一定的时间通过自身的调节机制来代偿,可能直到失血量达到总血容量的20%以上才会出现休克表现。例如慢性胃肠道出血的患者,可能经过较长时间才会出现休克,此时失血量往往已经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