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克急救需立即建立静脉通路,选合适血管,儿童要注意;迅速补充血容量,先晶体液后胶体液,兼顾特殊人群;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关注各项指标及儿童特点;保持呼吸道通畅,调整体位防误吸,儿童气道更需注意;注意保暖,改善外周循环,特殊人群更要重视。
一、立即建立静脉通路
1.选择合适血管:优先选择大静脉,如上肢的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等,对于休克患者,静脉穿刺可能较困难,可考虑深静脉穿刺,如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等,以迅速补充血容量,因为休克时有效循环血容量急剧减少,及时建立静脉通路能快速输入液体等复苏药物,纠正循环衰竭。对于儿童患者,要选择合适的小儿静脉,避免反复穿刺造成血管损伤,且要注意小儿血管较细,操作需更加轻柔、准确。
二、迅速补充血容量
1.液体选择:首先选用晶体液,如0.9%氯化钠溶液等,晶体液可快速补充血管内容量,改善组织灌注。在出血性休克时,可根据情况早期快速输入晶体液,一般成人可先快速输入1000-2000ml晶体液,儿童则按体重计算,约20ml/kg。之后根据患者情况可考虑输入胶体液,如羟乙基淀粉等,胶体液能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减少血管内液体外渗。对于有心血管基础疾病的患者,要注意晶体液与胶体液的输入比例,避免过快输入大量液体加重心脏负担;对于老年患者,也需缓慢调整输液速度和输液量,密切观察心脏功能变化。
三、密切监测生命体征
1.监测指标及意义:持续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体温等指标。血压是反映休克程度的重要指标,休克时血压下降,随着治疗,血压应逐渐回升;心率增快是机体代偿的表现,但心率过快可能提示休克加重或存在其他并发症;呼吸频率和深度也需关注,休克时可能出现呼吸急促等表现;体温方面,休克患者可能因外周循环不良出现体温降低,若体温升高需警惕感染等并发症。对于儿童患者,因其生命体征变化较敏感,要更频繁地监测,如每15-30分钟监测一次,同时要注意小儿的心率、血压正常范围与成人不同,需依据儿童年龄进行判断。
四、保持呼吸道通畅
1.体位调整:将患者头部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引起窒息。对于昏迷患者,要及时清除口鼻腔分泌物。对于有基础肺部疾病的患者,更要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可适当抬高床头,利于呼吸。儿童患者由于气道较窄,更要注意避免呕吐物等阻塞气道,必要时可采用吸痰等措施保持呼吸道通畅。
五、保暖
1.保暖措施及原因:休克患者外周循环差,易出现体温降低,需采取保暖措施,如加盖棉被、使用暖风机等。保暖可改善外周循环,减少机体耗氧量。对于老年患者和儿童患者,自身体温调节能力较弱,更要注意保暖,避免因体温过低加重休克状态或引起其他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