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克病人首选仰卧中凹位,头胸部抬高10°-20°、下肢抬高20°-30°以增肺活量、改善呼吸及促进静脉回流增加回心血量;合并颅脑损伤者不应单纯仰卧中凹位,应适当抬高头部并偏向一侧以降颅内压防呕吐物误吸;心源性休克病人除仰卧中凹位外可适当抬高上半身呈半卧位减回心血量减轻心脏前负荷,需根据具体病情综合考虑体位选择以保障重要脏器血液灌注促病情好转。
一、仰卧中凹位为首选体位
1.具体姿势:将患者头胸部抬高约10°-20°,下肢抬高约20°-30°。
头胸部抬高的意义:这样的姿势可以增加肺活量,有利于改善呼吸功能,增加有效通气量,对于休克患者改善缺氧状况有帮助。研究表明,头胸部适当抬高能使胸廓活动度增大,利于肺部气体交换,维持机体基本的氧供。
下肢抬高的意义:下肢抬高可促进静脉回流,增加回心血量。休克时往往存在有效循环血量不足,下肢抬高通过重力作用,使血液回流至心脏,保证重要脏器如心、脑等的血液灌注。对于不同年龄的休克患者,此体位均适用,年龄较小的儿童同样可以采用类似的抬高头胸和下肢的方式,但要注意调整合适的角度,以患儿舒适且能达到促进静脉回流和改善呼吸的效果为准;对于老年休克患者,要考虑其可能存在的心肺功能基础情况,调整角度时需更谨慎,避免因角度不当加重心肺负担。
二、特殊情况的体位调整
1.合并颅脑损伤的休克病人:若休克病人合并颅脑损伤,不应采用单纯的仰卧中凹位,而应将头部适当抬高(约15°-30°),同时头部偏向一侧,这样既有利于降低颅内压(头部抬高可利用重力作用降低颅内静脉回流压力,减少颅内淤血),又能防止呕吐物误吸引起窒息。对于儿童合并颅脑损伤的休克患者,头部抬高角度需更精准把握,一般根据儿童的年龄和颅脑损伤程度来调整,通常在15°左右较为适宜,且要密切观察患儿的呼吸、面色等情况,确保体位调整既达到改善颅内状况的目的,又不影响休克的纠正。
2.心源性休克病人:心源性休克病人除了采取仰卧中凹位外,可适当抬高上半身,使患者处于半卧位,这样能减少回心血量,减轻心脏前负荷,有利于改善心脏功能。对于老年心源性休克患者,半卧位的角度要根据其心功能状况和耐受程度来确定,一般从30°-45°开始调整,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有无呼吸困难加重等情况,再进行适当调整。年轻的心源性休克患者相对耐受性可能较好,但也需密切监测,根据具体病情调整体位,以在改善心脏前负荷的同时,不影响其他重要脏器的血液灌注。
总之,休克病人的体位选择需根据具体病情综合考虑,仰卧中凹位是多数休克病人的首选基本体位,而对于合并特殊情况的休克病人则需要进行相应的体位调整,以最大程度地保障患者重要脏器的血液灌注,促进病情的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