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克可按病因和血流动力学特点分类。按病因分低血容量性(包括失血性、创伤性、烧伤性、失液性休克)、心源性(因心脏泵功能衰竭致心输出量减少)、分布性(包括感染性、过敏性、神经源性休克);按血流动力学指标分低排高阻型(心输出量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增高,常见于低血容量性及心源性休克早期)和高排低阻型(心输出量正常或增高、外周血管阻力降低,常见于感染性休克早期、过敏性休克等)。
一、根据病因和血流动力学特点分类
1.低血容量性休克:因大量失血、失液或体液丢失等导致血容量急剧减少引起。如外伤致大血管破裂出血、严重腹泻或呕吐引起大量体液丢失等,此时心脏前负荷降低,心输出量减少。
失血性休克:多由外伤、消化道出血等引起,血液丢失使有效循环血量不足。
创伤性休克:严重创伤导致大量失血、失液及组织损伤,机体对创伤的应激反应也参与其中,如骨折、大面积烧伤等情况可引发。
烧伤性休克:大面积烧伤时,血浆大量渗出,导致血容量减少,同时烧伤区域的炎症反应等也会影响血流动力学。
失液性休克:剧烈呕吐、腹泻、大量出汗等导致大量体液丢失,如中暑时大量出汗未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引起血容量不足。
2.心源性休克:由于心脏泵功能衰竭,心输出量急剧减少,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而引起的休克。常见于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常(如心室颤动、重度房室传导阻滞)、心肌病、心脏压塞等情况。心脏本身的病变使射血功能严重障碍,导致组织灌注不足。
3.分布性休克:血管收缩舒张功能异常,导致血管容量相对增加,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包括感染性休克、过敏性休克、神经源性休克等。
感染性休克:由微生物及其毒素等产物所引起的脓毒症伴休克,是严重感染的严重并发症。细菌、病毒、真菌等病原体感染后,机体的炎症反应过度激活,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血管扩张,有效循环血量减少。
过敏性休克:是机体对某些药物、食物、花粉等过敏原发生速发型变态反应,导致全身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有效循环血量骤减。如青霉素过敏、某些食物过敏等情况可引发。
神经源性休克:由于外伤、脊髓损伤等原因导致神经调节功能障碍,血管扩张,外周阻力降低,回心血量减少。例如高位脊髓损伤时,可引起神经源性休克。
二、根据血流动力学指标分类
1.低排高阻型休克:又称低动力型休克,其特点是心输出量降低,而外周血管阻力增高。常见于低血容量性休克、心源性休克早期等情况。因为心输出量减少,机体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使外周血管收缩,以维持血压,但组织灌注仍不足。
2.高排低阻型休克:又称高动力型休克,心输出量正常或增高,而外周血管阻力降低。常见于感染性休克早期、过敏性休克等情况。机体通过扩张外周血管来降低外周阻力,以增加组织灌注,但可能导致血压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