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循环由微动脉等组成,正常时通过毛细血管前括约肌调节血流。休克代偿期微动脉等收缩,真毛细血管网关闭,血液经直捷通路或动-静脉短路,灌流特点为少灌少流、灌少于流,此为机体应对休克刺激的自我调节,但持续过久会致组织器官功能障碍
一、微循环的组成及正常状态下的血流特点
微循环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其组成包括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通血毛细血管、动-静脉吻合支和微静脉等。正常情况下,血液在微循环中按照一定的血流特点流动,通过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的舒缩来调节真毛细血管的血流量,以适应组织的代谢需求。
二、休克代偿期微循环的变化情况
1.微动脉、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
在休克代偿期,由于机体受到各种强烈刺激(如失血、感染、创伤等),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释放大量儿茶酚胺等缩血管物质。微动脉、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会受到这些缩血管物质的影响而强烈收缩。这一变化的意义在于减少真毛细血管床的血流量,从而保证心、脑等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从年龄因素来看,儿童的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相对更敏感,在相同程度的休克刺激下,可能更容易出现微动脉等的强烈收缩;对于有基础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其血管的反应性可能与正常人群不同,更容易发生收缩。
2.真毛细血管网关闭,血液流经直捷通路或动-静脉短路
由于微动脉等收缩,真毛细血管网的血流减少,血液会更多地通过直捷通路(通血毛细血管)或动-静脉吻合支回流。直捷通路经常处于开放状态,主要功能是使一部分血液能迅速通过微循环回流入静脉,保证血液回流;动-静脉吻合支在休克代偿期也会开放,这有助于短时间内调节体温(但对于休克状态下的血液重新分布起重要作用)。对于女性,在休克代偿期,激素水平等因素可能对微循环的影响相对不明显,但整体机制还是遵循上述的缩血管物质作用。从生活方式角度,长期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导致血管弹性等改变,在休克时更容易出现微循环的异常收缩。
3.微循环灌流特点为少灌少流,灌少于流
此时组织处于缺血缺氧状态,但机体通过这种自我调节机制,尽量保证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然而,这种少灌少流、灌少于流的状态如果持续时间过长,就会逐渐发展到休克失代偿期,导致组织细胞进一步损伤。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器官功能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在休克代偿期微循环变化的耐受能力相对较弱,更需要密切监测和及时干预;对于有慢性疾病病史的患者,如糖尿病患者,其血管本身可能存在病变,在休克时微循环的变化可能会更加复杂,更容易出现组织缺血缺氧的加重情况。
总之,休克代偿期微循环的变化是机体为了应对休克刺激而启动的一种自我调节机制,但这种调节是有限度的,如果不能及时纠正休克的病因,微循环变化会进一步恶化,导致组织器官功能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