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源性休克急救需先调整体位、保持呼吸道通畅,然后补充晶体液和胶体液,积极处理原发病,监测生命体征并可辅助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等,不同人群需根据特点调整相关措施,明确并处理原发病是根本,要严格按病情规范用药和监测。
一、立即采取一般急救措施
1.体位调整:将患者平卧,头和躯干抬高20°-30°,下肢抬高15°-20°,这样的体位有利于增加回心血量,改善重要脏器的血液灌注。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需根据其体型等调整合适的体位角度,以达到最佳的血液回流效果,避免因体位不当影响急救效果。
2.保持呼吸道通畅:迅速清除口鼻腔异物,必要时可进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确保患者呼吸顺畅,保证氧气供应,这对于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至关重要,尤其是对于有基础呼吸道疾病或受伤导致呼吸道梗阻风险的患者,保持呼吸道通畅是急救的关键环节之一。
二、补充血容量
1.晶体液补充:首先快速输入平衡盐溶液等晶体液,晶体液可以迅速补充血管内容量,改善组织灌注。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晶体液的输入速度和量需适当调整,儿童由于其生理特点,对容量变化较为敏感,需严格控制输入速度和量,避免过快过多输入导致心肺负担加重。
2.胶体液补充:在晶体液补充的基础上,可根据患者情况选用胶体液,如右旋糖酐等,胶体液可以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减少血管内液体外渗。对于有出血倾向或特殊病史的患者,使用胶体液时需谨慎评估,确保安全。
三、积极处理原发病
1.针对神经损伤的处理:如果神经源性休克是由脊柱损伤等神经相关因素引起,需对脊柱进行稳定固定,避免进一步的神经损伤加重。对于不同年龄段的脊柱损伤患者,固定的方式和要求有所不同,儿童的脊柱相对脆弱,固定时需更加轻柔、准确,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
2.其他原发病因处理:如存在感染等其他可能导致神经源性休克的病因,需同时进行相应的抗感染等治疗,明确并处理原发病是纠正神经源性休克的根本措施,不同病因的处理方式差异较大,需根据具体病情准确判断和处理。
四、监测生命体征
1.心率、血压监测:持续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变化,及时了解循环功能状态。对于老年人等基础心率和血压可能异常的人群,需更加密切关注其变化趋势,以便及时调整急救措施。
2.呼吸、体温监测:监测呼吸频率、深度以及体温情况,呼吸的变化可以反映患者的氧合状态和呼吸功能,体温异常可能提示存在感染等并发症,需及时发现并处理。
五、药物治疗辅助(药物仅说明名称)
1.血管活性药物:在补充血容量的基础上,如果患者血压仍不回升,可考虑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如去甲肾上腺素等,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使用血管活性药物需更加谨慎,密切观察药物反应。
2.其他药物: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能还会使用如糖皮质激素等药物辅助治疗,但药物的使用需基于循证医学证据,严格按照病情需要和相关指南规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