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凹卧位是头胸抬高10°-20°、下肢抬高20°-30°的卧位,对休克病人可改善呼吸功能(头胸抬高使膈肌下降、胸廓扩张、改善通气和缺氧)、增加回心血量(下肢抬高促进静脉回流、增加心输出量、改善脏器灌注);儿童休克患者需调整合适体位角度并密切观察;老年休克患者要动作轻柔、监测生命体征并结合基础疾病观察。
一、中凹卧位的体位特点
中凹卧位是将患者头胸抬高约10°-20°,下肢抬高约20°-30°的卧位姿势。
二、采取中凹卧位对休克病人的作用机制
1.改善呼吸功能
休克病人由于有效循环血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常伴有呼吸困难。头胸抬高10°-20°,可使膈肌位置下降,胸腔容量扩大,有利于胸廓的扩张,增加肺活量,改善通气功能,从而改善缺氧状态。这一机制有大量临床研究支持,通过对休克患者采取中凹卧位前后的血气分析等指标监测发现,采取中凹卧位后患者的血氧分压等指标有所改善。
2.增加回心血量
下肢抬高20°-30°时,可促进下肢静脉血回流。休克时静脉回流受阻,有效循环血量进一步减少,下肢抬高能利用重力作用,使下肢静脉血向心脏回流增加。研究表明,这种体位改变可使静脉回心血量增加约15%-20%,从而增加心输出量,改善重要脏器的血液灌注。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休克患者,这一作用机制均能发挥效果,例如对于老年休克患者,其血管弹性下降,中凹卧位对促进静脉回流、增加心输出量的作用更为重要;对于年轻休克患者,该体位也能有效改善血液回流情况。同时,对于有不同基础病史的休克患者,如合并心血管疾病的休克患者,中凹卧位通过增加回心血量,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心脏的前负荷,改善心脏功能,进而改善整体的循环状况。
三、特殊人群在采取中凹卧位时的注意事项
1.儿童休克患者
儿科患者由于其解剖生理特点与成人不同,在采取中凹卧位时,需特别注意体位的角度调整。儿童的胸廓、骨骼等发育尚未成熟,头胸抬高的角度不宜过大,一般头胸抬高约5°-10°,下肢抬高约10°-15°即可。同时,要密切观察儿童的呼吸、面色等情况,因为儿童对体位改变的耐受性与成人不同,过度的体位抬高可能会影响儿童的呼吸功能。例如,对于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儿童休克患者,中凹卧位的体位调整更需谨慎,要严格控制头胸和下肢的抬高角度,避免因体位不当加重心脏负担。
2.老年休克患者
老年患者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如骨质疏松、心血管疾病等。在采取中凹卧位时,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因体位变动幅度过大导致骨折等并发症。同时,老年患者的循环调节功能较差,在调整体位后要密切监测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因为老年患者对回心血量变化的反应较为迟钝,可能需要更长时间来适应体位改变带来的循环变化。对于合并有肺部疾病的老年休克患者,中凹卧位对呼吸功能的改善要结合其肺部基础疾病情况进行观察,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老年休克患者,采取中凹卧位时要注意呼吸的舒适度和通气情况,防止因体位导致呼吸困难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