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容量性休克是体内或血管内大量丢失血液、血浆或细胞外液致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引起的休克。病因有失血、失液等,发病机制与血容量减少致静脉回流不足、心排出量下降等有关。临床表现有一般表现及器官灌注不足表现。诊断依据病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治疗需补充血容量、处理原发病。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有不同注意事项,儿童病情变化快、补液需监测,老年人需慢补液防心衰等,孕妇要兼顾母体和胎儿。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1.失血:外伤、消化道大出血、产后大出血等导致血液大量丢失,是常见病因。例如严重的交通事故导致大量失血,使得循环血量锐减,心脏泵出的血液不足以维持机体正常灌注。
2.失液:剧烈呕吐、腹泻、大面积烧伤等可引起大量体液丢失。如大面积烧伤时,创面会渗出大量组织液,导致细胞外液丢失,有效循环血量下降。其发病机制主要是血容量减少,引起静脉回流不足,心排出量下降,进而导致组织灌注不足,氧供需失衡,同时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释放大量儿茶酚胺等,加重微循环障碍。
二、临床表现
1.一般表现:患者可出现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脉搏细速、呼吸急促等。早期血压可正常或轻度降低,随着病情进展,血压进行性下降。
2.器官灌注不足表现:
脑灌注不足:可出现头晕、乏力、神志改变等,严重时可昏迷。
肾灌注不足:表现为尿量减少,严重时无尿。
胃肠道灌注不足: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
三、诊断
1.病史:有失血、失液等明确诱因。
2.临床表现:符合上述相关表现。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显示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等下降;血生化可出现电解质紊乱等情况;血流动力学监测可发现中心静脉压降低、心排出量减少等。
四、治疗原则
1.补充血容量:迅速恢复有效循环血量是治疗的关键。可根据情况选择晶体液(如生理盐水、平衡盐溶液)、胶体液(如白蛋白、羟乙基淀粉等)进行补液。对于失血患者,可能还需要输血治疗。
2.处理原发病:针对引起低血容量的原因进行治疗,如对外伤患者进行止血、对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止血及治疗原发病等。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由于生理特点,血容量相对较少,失液、失血后病情变化较快。在补液过程中需密切监测补液速度和补液量,避免补液过快导致心功能不全等并发症。同时,要积极寻找儿童低血容量的原因,如是否存在先天性消化道畸形导致的慢性失液等情况。
2.老年人:老年人各器官功能减退,对血容量减少的耐受能力较差。在治疗时,补液速度不宜过快,要密切监测心肺功能,防止出现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同时,要注意老年人可能存在多种基础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等,在补液和治疗原发病时需综合考虑这些基础疾病的影响。
3.孕妇:孕妇发生低血容量性休克时,不仅要考虑母体的情况,还要关注胎儿的安危。补液时要注意补液的种类和速度,避免影响胎儿的血供。同时,要尽快明确导致孕妇低血容量的原因,如是否为胎盘早剥等产科相关原因引起的失血等,及时进行相应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