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克时病人体位选择需根据情况而定,大多数休克病人适用仰卧中凹位,头胸部抬高约10°-20°助于保持气道通畅、改善通气,下肢抬高约20°-30°促静脉回流、增回心血量;伴有颅脑损伤的休克病人在仰卧中凹位基础上需将头部偏向一侧防呕吐物误吸;心源性休克病人除仰卧中凹位外可适当抬高上半身呈半卧位减回心血量、减轻心脏前负荷,不同人群调整体位时需注意相应事项。
一、仰卧中凹位
1.具体姿势:将病人头胸部抬高约10°-20°,下肢抬高约20°-30°。
头胸部抬高的意义:这样的体位可以有助于保持气道通畅,改善通气功能,有利于呼吸,从而保证重要脏器如脑等的氧气供应。从生理角度来看,头胸部适当抬高可使膈肌位置下降,增大胸腔容积,利于肺的扩张,增加肺活量,提高气体交换效率。例如,相关研究表明,在休克状态下,通过调整体位使头胸部抬高一定角度,能有效改善氧合指标,如动脉血氧分压等有所提升。
下肢抬高的意义:下肢抬高可以促进静脉回流,增加回心血量。因为休克时往往存在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下肢抬高利用重力作用,使血液回流至心脏的量增加,从而保证心输出量,维持重要脏器的灌注。有临床研究显示,将下肢抬高20°-30°时,静脉回流增加的幅度较为显著,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休克病人的循环状况。
2.适用情况:适用于大多数休克病人,尤其是失血性休克等情况。对于不同年龄的休克病人,该体位均适用,但需根据儿童等特殊人群的生理特点适当调整幅度,比如儿童骨骼、肌肉等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在调整角度时要更加轻柔且密切观察反应,确保不会对其造成额外损伤。对于有基础疾病的休克病人,如合并肺部疾病的休克病人,头胸部抬高的角度可能需要根据肺部病变情况适当调整,以在保证回心血量的同时,不加重肺部的负担,如肺部病变较重时,头胸部抬高角度可适当减小,避免过度影响呼吸功能。
二、特殊情况的体位调整
1.伴有颅脑损伤的休克病人:在采取仰卧中凹位的基础上,可将头部偏向一侧。这是因为伴有颅脑损伤的休克病人可能存在呕吐等情况,头部偏向一侧可以防止呕吐物误吸引起窒息。例如,颅脑损伤病人发生呕吐时,呕吐物容易堵塞气道,导致严重后果,头部偏向一侧能有效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保证呼吸道通畅,维持脑部的氧供。同时,对于儿童颅脑损伤合并休克的情况,更要谨慎调整体位,动作要轻柔,密切观察患儿的呼吸、面色等情况,确保体位调整既有利于休克的纠正,又不会加重颅脑损伤相关的不良状况。
2.心源性休克病人:除了基本的仰卧中凹位外,可适当抬高上半身,使病人呈半卧位。这是因为心源性休克病人心脏泵血功能障碍,半卧位可以减少回心血量,减轻心脏的前负荷,从而改善心脏的做功情况。例如,临床观察发现,心源性休克病人采取半卧位时,呼吸困难等症状可能会有所缓解,心脏的负担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减轻。但对于心源性休克的老年病人,调整体位时要缓慢进行,避免因体位变化过快引起血压大幅波动等不良事件,同时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