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容量性休克需立即采取紧急措施,包括体位调整与保持呼吸道通畅;要补充血容量,先晶体液后可能胶体液;针对病因治疗,如控制出血、治疗原发病;需病情监测,包括生命体征和尿量;特殊人群如儿童和老年人有各自注意事项,要根据不同特点调整治疗与监测等。
一、立即采取紧急措施
1.体位调整:将患者置于平卧位,若伴有呼吸困难可采用休克卧位(头和躯干抬高10°-20°、下肢抬高20°-30°),以增加回心血量。对于儿童,需根据其年龄和体重调整合适体位,确保呼吸顺畅且利于循环改善。
2.保持呼吸道通畅:迅速清除口、鼻腔内分泌物、异物等,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保障氧气供应,这对任何年龄段的低血容量性休克患者都至关重要,尤其是有基础呼吸道疾病或受伤导致呼吸道梗阻风险的人群。
二、补充血容量
1.晶体液补充:首选平衡盐溶液快速静脉输注,晶体液可快速补充血管内丢失的水分和电解质,维持血容量。对于儿童,要根据其体重计算合适的晶体液补充量,一般按20ml/kg快速静脉输注,密切观察患儿反应。
2.胶体液补充:在晶体液补充后若血容量仍未有效维持,可考虑使用胶体液,如羟乙基淀粉等,但需注意其可能的不良反应,对于有过敏史或特殊基础疾病的人群需谨慎选择,儿童使用时更要严格评估其安全性。
三、针对病因治疗
1.控制出血:如果是外伤导致的低血容量性休克,需迅速进行止血处理,如伤口加压包扎、止血带止血等。对于不同部位的外伤,止血方法不同,如肢体出血可使用止血带,要注意止血带使用的部位和时间,避免长时间使用导致肢体缺血坏死,儿童外伤出血止血需特别小心操作规范。
2.治疗原发病:若是消化道出血引起的低血容量性休克,需进行胃镜等检查明确出血部位并进行相应治疗;若是失血性休克,要积极处理导致失血的原发病因,不同病因的处理方式不同,都需遵循循证医学原则进行规范治疗,充分考虑患者年龄、基础病史等因素对治疗的影响。
四、病情监测
1.生命体征监测:持续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体温等生命体征。对于儿童,要频繁监测,因为儿童病情变化相对较快,密切关注其生命体征的细微变化,及时发现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2.尿量监测:留置导尿管监测尿量,尿量是反映组织灌注的重要指标,一般要求成人尿量维持在0.5-1ml/(kg·h),儿童根据年龄有相应合适尿量标准,通过尿量变化评估补液效果和休克纠正情况,充分考虑不同年龄患者尿量监测的意义和要求。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低血容量性休克时病情变化更迅速,补液时要严格按照儿童体重计算补液量,密切观察儿童的精神状态、前囟、皮肤弹性等情况,因为儿童的生理特点决定其对血容量变化更敏感,补液过程中要小心谨慎,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
2.老年人:老年人低血容量性休克时,要注意其可能合并心、肺、肾等多器官功能衰退,补液时速度不宜过快,避免加重心脏负担,同时要密切监测其心功能、肾功能等指标变化,充分考虑老年人的基础疾病和生理机能下降的特点来调整治疗方案,体现人文关怀,注意关注老年人的舒适度和身体耐受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