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克急救包括现场初步评估与体位调整,要判断患者状态、明确病因并调整体位;保持呼吸道通畅,清除异物、开放气道;补充血容量,建立静脉通路、选择合适液体;针对失血性休克止血包扎;转运时监测生命体征,后续继续监测治疗;儿童患者要密切观察、控制补液,老年患者要兼顾基础疾病,女性患者注意人文关怀细节,整体是围绕休克患者展开全面急救及不同人群特殊考虑的一系列措施。
一、现场初步评估与体位调整
1.现场评估:迅速判断患者是否处于休克状态,观察患者意识、面色、脉搏、呼吸等情况,同时尽快明确休克的病因,如失血性休克需查看有无外伤出血等。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休克可能伴有哭闹、精神萎靡等表现,老年人休克可能基础疾病表现更隐匿,需更细致观察。
2.体位调整:将患者放置在平卧位,若患者伴有呼吸困难可采用半卧位。对于有脊柱损伤可能的患者,要保持身体平直搬运,避免加重损伤。
二、保持呼吸道通畅
1.清理气道:立即清除患者口中的分泌物、呕吐物等异物,防止阻塞气道。对于意识不清的患者,可将其头部偏向一侧,采用仰头抬颌法开放气道。不同年龄患者气道解剖结构不同,儿童气道更窄,操作需更轻柔。
三、补充血容量
1.静脉通路建立:尽快建立至少2条静脉通路,选择较粗的静脉血管,如上肢的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等。对于儿童患者,要选择合适的小儿静脉穿刺工具,避免多次穿刺损伤血管。
2.液体选择:根据休克的类型和患者情况选择液体,如失血性休克首选晶体液(如生理盐水、乳酸林格液等)快速补充,也可根据情况选用胶体液(如羟乙基淀粉等)。但需注意,对于有过敏史等特殊情况的患者要谨慎选择胶体液。
四、止血与包扎(针对失血性休克)
1.出血控制:如果是外伤导致的出血,要迅速采取止血措施,如采用加压包扎止血、指压止血等方法。对于动脉出血,指压止血要按压在动脉的近心端。不同部位的出血止血方法不同,如四肢出血与躯干出血的止血要点有差异。
五、转运与后续监测
1.转运注意事项:在转运过程中要持续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等。转运工具要平稳,减少颠簸对患者的影响。对于儿童患者,转运过程中要注意保暖,保持呼吸道通畅。
2.后续监测与进一步治疗:到达医院后继续监测患者各项指标,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进一步的治疗,如针对感染性休克进行抗感染治疗等。
六、特殊人群的特殊考虑
1.儿童患者:儿童休克时病情变化较快,要密切观察其精神状态、尿量等。在补液过程中要严格控制补液速度和量,防止补液过多导致心衰等并发症。同时,儿童血管较细,静脉穿刺要更加熟练、轻柔。
2.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多伴有基础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等。在急救过程中要注意避免加重基础疾病,补液时要关注心功能情况,防止输液速度过快诱发心衰。对于老年患者的原发病也要兼顾处理,如老年感染性休克患者在抗休克的同时要积极控制感染源。
3.女性患者:女性患者在休克急救时要考虑生理期等特殊情况,但在急救措施上与一般患者基本一致,重点在于迅速纠正休克状态,同时注意在医疗操作中尊重患者隐私等人文关怀方面的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