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克是机体受强烈致病因素侵袭后,因有效循环血量锐减等致全身微循环功能不良及生命重要器官严重障碍的综合征,主要特征是微循环灌流不足等。按分类有低血容量性休克(包括失血性、创伤性休克)、感染性休克(包括分布性、心源性休克)、过敏性休克(速发型过敏反应相关)、神经源性休克(因神经调节因素导致),不同类型休克有其各自引发原因、不同年龄段表现及相关生活注意事项等
一、休克的概念
休克是机体遭受强烈的致病因素侵袭后,由于有效循环血量锐减,组织血流灌注广泛、持续、显著减少,致全身微循环功能不良,生命重要器官严重障碍的综合征。其主要特征是重要脏器组织中的微循环灌流不足,代谢紊乱和全身各系统的机能障碍。
二、休克的分类
(一)低血容量性休克
1.失血性休克:多因大量出血引起,如外伤大出血、上消化道大出血等。大量失血导致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心输出量下降,组织灌注不足。不同年龄人群失血性休克表现有所差异,儿童由于血容量相对较少,失血后休克症状出现较早且更明显;老年人各器官功能减退,对失血的耐受能力更差。生活方式方面,有外伤史或存在消化道疾病易引发此类休克,有相关病史者需特别注意避免大出血诱因。
2.创伤性休克:由严重创伤引起,如骨折、挤压伤等。创伤导致组织损伤、出血、疼痛等,可引起神经-内分泌系统反应,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对于儿童创伤性休克,需特别注意创伤部位的及时处理和循环支持;老年人创伤后恢复能力弱,更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积极防治休克进一步发展。
(二)感染性休克
1.分布性休克:常见于严重感染,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感染后释放毒素,引起血管内皮损伤、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导致有效循环血量重新分布,大量血液淤积在外周血管,心输出量相对不足。不同年龄段感染性休克表现不同,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更易发生严重感染进而引发休克;老年人免疫功能减退,感染后发展为休克的风险较高。生活方式中不注意卫生、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者易发生感染,需注意增强免疫力、控制基础疾病。
2.心源性休克:由心脏泵功能衰竭引起,常见于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常等。心脏射血功能严重障碍,不能维持正常的有效循环血量。对于有心血管疾病病史的人群,如冠心病患者,要积极预防心肌梗死等事件发生,以降低心源性休克风险;老年人本身心血管系统功能衰退,更需关注心脏健康,定期体检。
(三)过敏性休克
1.速发型过敏反应相关休克:由于机体接触过敏原后发生速发型变态反应,导致全身小血管扩张和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有效循环血量骤减。任何年龄均可发生,有过敏史人群接触过敏原后易引发,如对药物、食物、花粉等过敏者。生活中需明确自身过敏原,避免接触,一旦发生过敏反应需立即采取措施,因为过敏性休克进展迅速,可能危及生命。
(四)神经源性休克
1.因神经调节因素导致的休克:常由外伤、脊髓损伤等引起,影响神经调节功能,导致血管张力丧失,血管扩张,有效循环血量相对不足。例如脊柱损伤患者可能因神经损伤引发神经源性休克,对于此类患者,要注意脊柱的保护和神经功能的监测,防止休克发生或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