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克分为早期、中期、晚期。休克早期患者神志清楚但有紧张等表现,皮肤苍白、四肢凉,心率增快等,机制是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致交感神经兴奋;休克中期患者精神由兴奋转抑制,皮肤苍白发绀等,收缩压下降,尿量明显减少,机制是微循环淤滞;休克晚期患者意识模糊等,皮肤黏膜严重发绀等,脉搏微弱等,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表现,机制是微循环衰竭致微血栓形成等加重损伤。
一、休克分期及临床表现
(一)休克早期(休克代偿期)
1.临床表现:患者神志清楚,但可能有紧张、焦虑等表现,精神稍兴奋。皮肤苍白、四肢末端发凉,心率轻度增快,脉搏尚有力,收缩压可正常或稍升高,舒张压升高,脉压缩小。尿量基本正常或稍减少。此期机体通过神经-体液调节机制,如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释放大量儿茶酚胺等,维持重要脏器的血液灌注。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在休克早期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而老年人由于机体代偿能力相对较弱,可能更早出现精神状态改变;男性和女性在该期表现差异不显著,但有基础心血管疾病等病史的人群可能代偿反应不典型。
2.病理生理机制: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引起主动脉弓和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所产生的信号减少,通过交感神经兴奋,释放去甲肾上腺素等,使心率加快、外周血管收缩,以保证心、脑等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
(二)休克中期(休克进展期)
1.临床表现:患者精神由兴奋转为抑制,表情淡漠、反应迟钝。皮肤苍白、发绀或花斑样改变,四肢厥冷加重,脉搏细速,收缩压下降(多低于90mmHg),脉压差进一步缩小。尿量明显减少,可少于0.5ml/(kg·h)。此时重要脏器血液灌注不足,出现功能障碍相关表现,如脑灌注不足可致意识障碍加重,肾灌注不足导致少尿或无尿等。不同年龄人群中,儿童休克中期可能出现囟门凹陷等表现,老年人则可能因多器官功能储备差,更快出现多器官功能损伤的相关表现;有慢性肝病等病史的人群,肝脏对儿茶酚胺等物质的代谢能力下降,可能影响休克的进展。
2.病理生理机制:微循环淤滞,由于前期微循环缺血缺氧,导致组胺、缓激肽等血管活性物质释放增加,使微血管持续扩张,大量血液淤滞在微循环中,有效循环血容量进一步减少,心输出量下降,血压持续降低。
(三)休克晚期(休克难治期)
1.临床表现:患者意识模糊甚至昏迷,皮肤黏膜出现严重发绀、出血点或瘀斑,可出现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相关表现。脉搏微弱甚至摸不到,血压极低,收缩压多低于70mmHg或测不出,呼吸浅快、不规则。尿量极少或无尿,同时可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的表现,如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时呼吸窘迫、急性肾衰竭时无尿或严重氮质血症、肝功能衰竭时黄疸等。不同年龄人群中,新生儿休克晚期病情变化更迅速,可能很快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女性在妊娠期发生休克晚期时,还需考虑对胎儿的影响,如胎盘灌注不足等;有长期糖尿病病史的人群,在休克晚期更易出现糖尿病相关并发症加重的情况。
2.病理生理机制:微循环衰竭,微血管内形成微血栓,血液呈高凝状态,进一步加重组织缺血缺氧和器官功能损伤,同时可激活炎症介质等,导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促进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