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克病人治疗时体位选择分仰卧中凹位及特殊情况体位调整。仰卧中凹位是头胸部抬高约10°-20°、下肢抬高约20°-30°,适用于大多休克类型;合并颅脑损伤的休克病人,头部适当抬高15°-30°且保持其他部位仰卧中凹位基本要求,儿童、女性等有特殊情况需调整角度;合并脊柱损伤的休克病人,置于硬板上保持身体平直,不同年龄、女性等有特殊情况调整需谨慎,由专业医护人员依具体情况确定体位。
1.具体姿势:
患者头胸部抬高约10°-20°,下肢抬高约20°-30°。
头胸部抬高可使膈肌下降,有利于胸廓活动,增加肺活量,改善呼吸困难;下肢抬高可促进静脉血回流,增加心输出量,缓解休克症状。
对于不同年龄的休克患者,此体位的调整需考虑生理特点。儿童由于胸廓和骨骼发育尚未成熟,头胸部抬高角度可适当减小,一般头胸部抬高约5°-10°,下肢抬高约10°-15°,以避免过度影响呼吸和循环功能。而老年患者可能合并心肺功能基础疾病,头胸部抬高角度也需谨慎调整,避免因过度抬高导致心肺负担加重。
对于女性休克患者,该体位的实施需注意避免对胸部造成不必要的压迫,尤其是乳房较大的女性,可适当调整垫枕位置,保证舒适的同时达到体位要求。有特殊病史的休克患者,如合并脊柱损伤的患者,实施仰卧中凹位时需格外小心,应在专业医护人员的指导下,通过合适的支撑物来维持体位,避免加重脊柱损伤。
2.适用情况:
适用于失血性休克等大多数休克类型。当患者处于失血性休克时,有效循环血量减少,通过仰卧中凹位可尽可能地保证重要脏器的血液灌注。研究表明,采用仰卧中凹位能改善休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增加心输出量,提高动脉血压,从而改善组织灌注。
特殊情况的体位调整
1.合并颅脑损伤的休克病人:
体位选择需兼顾颅脑损伤的处理。一般可将头部适当抬高15°-30°,同时保持身体其他部位处于仰卧中凹位的基本要求。这样的体位既能保证静脉回流改善休克,又能减轻颅内压。对于儿童合并颅脑损伤的休克患者,头部抬高角度应更小,一般10°-15°即可,因为儿童的颅骨尚未完全骨化,过度抬高头部可能影响颅脑的正常生理结构。女性合并颅脑损伤的休克患者,在调整头部体位时,要考虑到头发等因素对固定和观察的影响,确保体位稳定且便于医护人员观察病情。有颅脑损伤病史的患者再次发生休克时,体位调整更需谨慎,应依据颅脑损伤的具体情况和当前休克的严重程度,在多学科协作下确定合适体位。
2.合并脊柱损伤的休克病人:
体位必须保证脊柱的稳定。应将患者放置在硬板上,保持身体平直,避免脊柱扭曲。对于不同年龄的合并脊柱损伤的休克患者,儿童的脊柱柔韧性更好,调整体位时需特别轻柔,避免造成二次损伤;老年患者可能合并骨质疏松等问题,体位调整更要缓慢、平稳。女性合并脊柱损伤的休克患者,在体位固定时要注意避免对乳房等部位的压迫,同时要考虑到女性的身体曲线特点,选择合适的固定材料和方式。有脊柱损伤病史的患者发生休克时,体位调整需由专业医护人员操作,依据脊柱损伤的具体情况,如骨折的部位、程度等,来确定最安全的体位,以最大程度减少对脊柱的进一步损伤并改善休克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