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急性失血超全身血量20%(约1000毫升)可能休克,达20%-40%(1000-2000毫升)有明显休克症状,超40%(约2000毫升)有生命危险;儿童血容量相对体重比例高、代偿弱,失血达全身血量15%左右可现休克症状;老年人心血管储备功能下降、血管弹性减退,失血占全身血量比例低于年轻人也易休克;长期运动人群失血达20%左右休克发生时间稍晚但恢复有影响,长期卧床人群循环功能弱,失血未达20%也易较早现休克症状;心血管疾病患者心脏和血管功能已受影响,失血达15%可诱发休克;贫血患者携氧能力差,失血未达20%也较快现休克症状。
不同年龄人群的差异影响
儿童:儿童的血容量相对体重的比例比成人高,例如婴儿血容量约占体重的10%,随着年龄增长逐渐接近成人水平(约占体重的7%-8%)。所以儿童急性失血达到全身血量的15%左右就可能出现休克症状,因为儿童的代偿能力相对较弱,同等出血量对儿童循环系统的影响更显著。比如一个体重10公斤的婴儿,全身血量约700毫升,当失血105毫升(占全身血量15%)时,就可能出现休克相关表现,如精神萎靡、皮肤苍白、脉搏细速等。
老年人:老年人的心血管储备功能下降,血管弹性减退。即使失血量占全身血量的比例相对低于年轻人,也更容易发生休克。例如老年人全身血量约占体重的7%,当失血140毫升(占全身血量20%)时,就可能较快出现休克表现,因为老年人的心脏泵血功能和血管调节功能不如年轻人,难以有效代偿失血带来的循环血量减少。
不同生活方式人群的影响
长期运动人群:长期运动人群的血容量可能相对略高,但其心脏和血管的适应性是在运动训练基础上的。当发生失血时,虽然血容量基础稍高,但如果失血达到全身血量的20%,其代偿能力也会因长期运动带来的心脏储备等情况而有所不同。不过总体来说,长期运动人群在失血达到全身血量20%左右时,休克发生的时间可能相对稍晚,但一旦发生休克,由于其基础血容量的特点,恢复可能也会有一定影响。
长期卧床人群:长期卧床人群的心血管系统适应性较差,血容量相对稳定但循环功能较弱。当失血时,其代偿机制启动相对缓慢,即使失血量占全身血量的比例未达到20%,也更容易较早出现休克症状。例如长期卧床的老年人,本身循环功能减退,若失血500毫升(占全身血量约7%),就可能较快出现休克相关表现,如头晕、血压下降等。
有病史人群的影响
心血管疾病患者:本身存在心脏功能或血管病变的人群,如冠心病患者、高血压患者等。当发生失血时,心脏的泵血功能和血管的调节功能已受到影响,此时失血达到全身血量的15%就可能诱发休克,因为其心脏和血管难以承受失血带来的额外负担。例如冠心病患者,心脏供血已存在一定障碍,当失血导致循环血量减少时,心脏的氧供进一步不足,更容易出现休克相关的心脏功能恶化表现。
贫血患者:本身存在贫血的人群,其全身血量中的红细胞含量减少,携氧能力下降。当发生失血时,即使失血量占全身血量的比例未达到20%,也会因为其本身携氧能力不足的基础,较快出现休克症状。比如缺铁性贫血患者,全身血量的携氧能力低于正常人群,当失血后,组织器官的氧供进一步减少,更早出现休克表现,如乏力、心悸加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