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休克是脊髓受到急性损伤后出现的暂时性神经功能完全丧失等临床综合征,表现为损伤平面以下运动功能弛缓性瘫痪、感觉完全丧失、括约肌功能尿潴留和大便失禁,持续时间个体差异大,一般为数小时至数周,是脊髓损伤的早期表现,其表现、持续时间与脊髓损伤程度和部位相关,预后可通过恢复情况预示
一、脊髓休克的定义
脊髓休克是指脊髓受到急性损伤后,在损伤平面以下突然发生的暂时性的神经功能完全丧失,同时伴有各种反射、感觉和括约肌功能的消失等一系列临床综合征。通常发生于脊髓横贯性损伤(如脊髓外伤、脊髓炎等情况导致脊髓的连续性或功能完整性受到破坏)之后。
二、脊髓休克的表现
1.运动功能:损伤平面以下肢体呈弛缓性瘫痪,肌张力降低,腱反射消失,病理反射引不出。这是因为脊髓的运动传导通路被阻断,失去了高级中枢的调控,导致肌肉无法正常收缩和舒张来完成运动功能。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脊髓发育尚不完善,脊髓休克期的运动功能障碍可能会对其早期的运动发育产生影响,比如影响正常的坐、站、走等运动能力的发展;而对于成年人,脊髓休克期的运动功能障碍会严重影响其肢体的活动能力,甚至导致长期的瘫痪,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2.感觉功能:损伤平面以下的各种感觉(如痛觉、温度觉、触觉、本体感觉等)完全丧失。这是因为脊髓是感觉信息上传到大脑的重要通路,损伤后感觉信息无法正常传递到大脑皮层进行感知。不同年龄的人群在脊髓休克期感觉功能丧失的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儿童可能在感知外界刺激方面出现明显异常,影响其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和认知;成年人则会因为感觉功能的丧失而难以准确感知身体部位的位置、外界温度变化等,增加了受伤部位发生进一步损伤的风险。
3.括约肌功能:表现为尿潴留和大便失禁。脊髓休克期,脊髓对膀胱和直肠的排尿、排便反射调节功能丧失,导致膀胱过度充盈而无法自主排尿,直肠内粪便积聚无法自主排出。对于婴幼儿,脊髓休克期的括约肌功能障碍可能会影响其正常的排尿和排便规律,需要特别的护理来避免泌尿系统感染和肠道功能紊乱等问题;对于成年患者,尿潴留和大便失禁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增加护理负担,并且长期的尿潴留还可能导致肾功能损害等并发症。
三、脊髓休克的持续时间
脊髓休克的持续时间存在个体差异,一般为数小时至数周不等。通常儿童的脊髓休克期可能相对较短,这与儿童脊髓的再生和修复能力相对较强有关;而成年人的脊髓休克期可能相对较长。例如,一些较轻的脊髓损伤导致的脊髓休克可能在数小时内开始恢复,而严重的脊髓损伤引起的脊髓休克可能持续数周甚至更长时间。一般来说,脊髓休克持续时间超过4周仍未恢复运动功能,提示可能会遗留永久性的脊髓损伤。
四、脊髓休克与脊髓损伤的关系
脊髓休克是脊髓损伤后的一种早期表现,脊髓损伤是导致脊髓休克发生的直接原因。脊髓损伤的程度和部位不同,脊髓休克的表现和持续时间也会有所不同。例如,高位脊髓损伤(如颈髓损伤)引起的脊髓休克往往更为严重,持续时间可能更长,而低位脊髓损伤(如腰髓损伤)引起的脊髓休克相对较轻,持续时间可能较短。脊髓休克的恢复过程往往预示着脊髓损伤的预后情况,如果脊髓休克期过后运动功能等开始逐渐恢复,提示脊髓损伤的预后相对较好;如果脊髓休克期延长或运动功能等始终没有恢复迹象,可能提示脊髓损伤较为严重,预后不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