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克主要分为低血容量性休克、心源性休克、分布性休克和梗阻性休克。低血容量性休克包括失血性休克(因大量失血致循环血量锐减)和失液性休克(因大量体液丢失致有效循环血量不足);心源性休克有心肌收缩功能障碍(如心肌梗死)、心室射血障碍(如大面积肺栓塞)、心脏压塞(如心包积液迅速增加)等原因;分布性休克包含感染性休克(病原体感染释放毒素致微循环障碍)、过敏性休克(接触过敏原致小血管扩张和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神经源性休克(神经调节功能障碍致血管扩张);梗阻性休克有肺血管梗阻(如空气栓塞)、心包梗阻(如缩窄性心包炎限制心脏舒张)等情况
一、低血容量性休克
1.失血性休克:多因大量失血引起,如外伤致大血管破裂、上消化道大出血等。常见于各种外伤导致的体内外出血,大量血液丢失使循环血量锐减,心输出量下降,组织灌注不足。例如严重车祸导致肝脾破裂出血,进而引发失血性休克,其关键指标是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等下降,提示血液丢失情况。
2.失液性休克:由于大量体液丢失,如严重呕吐、腹泻、大面积烧伤等导致大量体液丢失,细胞外液容量迅速减少,血液浓缩,有效循环血量不足。像烧伤患者,皮肤大面积受损,大量血浆样液体渗出,若未及时补充,就会引发失液性休克,此时电解质等指标会出现紊乱,反映体液丢失的程度。
二、心源性休克
1.心肌收缩功能障碍:主要由心肌梗死、心肌病等引起。心肌梗死时,部分心肌坏死,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降低,导致休克。例如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脏泵血功能受损,全身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心电图等检查可发现心肌梗死的特征性改变,心脏超声可显示心肌收缩功能异常。
2.心室射血障碍:如大面积肺栓塞,血栓堵塞肺动脉主干或分支,使右心室后负荷急剧增加,心输出量骤减,引发休克。通过肺动脉造影等检查可明确肺栓塞情况,表现为右心负荷加重等指标异常。
3.心脏压塞: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包积液迅速增加,导致心包内压力升高,心脏舒张受限,心输出量降低,引起休克。心包穿刺可抽出积液,表现为心包填塞的相应体征和检查指标异常。
三、分布性休克
1.感染性休克:由病原体感染引起,细菌、病毒等病原体侵入人体后,释放毒素,导致血管内皮损伤,血管通透性增加,微循环障碍,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常见于重症肺炎、败血症等,实验室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异常、C反应蛋白升高等感染指标,降钙素原可明显升高提示严重感染。
2.过敏性休克:接触过敏原后,机体发生速发型变态反应,释放大量组胺等介质,导致全身小血管扩张和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压下降。常见于药物(如青霉素)、食物(如海鲜)、花粉等过敏,患者有明确的过敏原接触史,可出现皮疹、呼吸困难等表现,血中嗜酸性粒细胞等可能升高。
3.神经源性休克:由于外伤、脊髓损伤等导致神经调节功能障碍,血管张力丧失,引起血管扩张,有效循环血量相对不足。例如高位脊髓损伤患者,可出现血压下降等休克表现,神经系统检查可发现脊髓损伤的相应体征。
四、梗阻性休克
1.肺血管梗阻:除了肺栓塞外,还可见于空气栓塞等情况。空气栓塞多因静脉损伤时空气进入血管,随血流到达肺动脉引起梗阻,导致右心功能障碍和休克。通过影像学检查可发现肺动脉内的空气影等异常。
2.心包梗阻:除了心脏压塞外,缩窄性心包炎也可导致类似情况,心包增厚、粘连限制心脏舒张,影响心输出量引发休克。心脏超声等检查可发现心包增厚等特征性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