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克是机体受强烈致病因素侵袭后,因有效循环血量锐减致微循环灌流不足等的综合症候群,分三期。休克代偿期机体通过代偿机制维持重要器官血供,微循环收缩;休克抑制期微循环淤血,回心血量减少等,机体反应加重,微循环扩张;休克难治期可发生DIC及多器官功能衰竭,微循环形成微血栓,组织细胞严重缺氧损伤。
一、休克的概念
休克是机体遭受强烈的致病因素侵袭后,由于有效循环血量锐减,组织血流灌注广泛、持续、显著减少,致全身微循环功能不良,生命重要器官严重障碍的综合症候群。其主要特征是重要脏器组织中的微循环灌流不足,代谢紊乱和全身各系统的机能障碍。
二、休克的分期
(一)休克代偿期(缺血缺氧期)
1.机体反应:此期机体通过一系列代偿机制来维持重要器官的血液灌注。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强烈兴奋,释放大量儿茶酚胺,使心率加快、心排出量增加;同时,外周小血管收缩,尤其是皮肤、骨骼肌、肾等部位的小动脉强烈收缩,以保证心、脑等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此时患者可表现为精神紧张、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脉搏加快、呼吸加快等,但血压可正常或略高,脉压缩小。此阶段若能及时去除病因,休克可较快得到纠正。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由于代偿能力相对较弱,可能病情进展更快;老年人因基础疾病等因素,代偿反应可能不典型,需密切监测。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影响血管功能,增加休克发生风险或影响休克代偿期的恢复。有心血管病史等基础疾病的人群,在面临致病因素时更易进入休克代偿期。
2.微循环变化:微循环处于收缩期,微动脉、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真毛细血管网关闭,动-静脉短路和直捷通路开放,组织灌流减少,出现少灌少流,灌少于流的情况。
(二)休克抑制期(淤血缺氧期)
1.机体反应:随着休克的进展,微循环淤血,回心血量进一步减少,心排出量继续下降,血压进行性下降。患者表现为神情淡漠、反应迟钝,甚至可出现意识模糊或昏迷;皮肤黏膜发绀或花斑,四肢厥冷加重;脉搏细速、弱,血压下降,呼吸浅快;尿量减少等。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休克抑制期可能影响胎儿的血液供应,需特别关注母婴情况;对于儿童,此期可能出现生长发育受影响等情况;老年人则可能加重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损伤。不良生活方式及基础疾病会使病情进一步恶化,加重休克抑制期的严重程度。
2.微循环变化:微循环处于扩张期,微动脉和后微动脉痉挛减轻,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松弛,大量血液涌入真毛细血管网,而微静脉端仍处于收缩状态,导致毛细血管内血流缓慢,血液淤滞,毛细血管静水压升高,血浆外渗,血液浓缩,血流速度进一步减慢,出现灌而少流,灌多于流的情况。
(三)休克难治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期)
1.机体反应:此期可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出现严重的出血倾向,如皮肤、黏膜广泛出血,甚至可出现消化道出血、血尿等;多器官功能衰竭,可累及心、肺、肾、脑等重要脏器,出现相应的功能障碍表现,如呼吸困难、少尿或无尿、意识障碍加重等。对于各年龄段人群,儿童由于脏器功能发育尚未完善,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的风险更高;老年人本身脏器功能减退,更易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且恢复困难。有血液系统基础疾病等情况的人群,更易发生DIC,加重休克难治期的病情。
2.微循环变化:微循环中形成微血栓,血流停止,出现不灌不流的情况,组织细胞严重缺氧,代谢紊乱加剧,细胞损伤甚至坏死,最终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