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性休克主要由大量失血、创伤导致的强烈应激反应、创伤引起的疼痛刺激、创伤导致的组织损伤和炎症反应造成,不同人群如儿童、老年人、不同性别及有基础病史等人群在这些因素影响下发生休克的情况各有差异
大量失血:严重创伤如骨折(长骨骨折等)、肝脾破裂、大血管破裂等可导致大量血液丢失,当失血量超过总血容量的20%(成人总血容量约4-5L,失血量>800-1000ml)时,就可能引发创伤性休克。例如,骨盆骨折常伴有盆腔大血管损伤,可导致大量失血,进而引起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组织灌注不足,引发休克。年龄方面,儿童血容量相对较少,同等程度的失血对儿童造成休克的影响更严重;老年人血管弹性差,代偿能力弱,少量失血也可能较快发展为休克。性别上无明显特定差异,但不同性别因常见创伤类型不同可能有一定间接影响,如男性可能因从事重体力劳动等更易发生严重创伤导致失血。生活方式方面,长期酗酒者可能存在凝血功能异常等情况,在创伤时出血风险增加,更易引发创伤性休克;有吸烟史者血管收缩功能可能受影响,影响组织灌注。有基础病史如血液系统疾病(血小板减少症等)的患者,创伤时出血不易止住,更容易出现大量失血进而引发创伤性休克。
创伤导致的强烈应激反应:严重创伤会使机体产生强烈的应激反应,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大量儿茶酚胺释放,引起小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加,微循环障碍。同时,创伤还可激活炎症反应系统,导致炎症介质大量释放,进一步加重血管通透性增加、微循环紊乱等情况。比如严重的挤压伤,受伤局部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会释放多种炎症介质,引起全身的炎症反应,影响血液循环和组织灌注,从而引发创伤性休克。对于儿童来说,其应激反应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创伤后应激反应的程度和对机体的影响可能与成人不同;老年人应激反应能力下降,创伤后更难通过自身应激调节来维持循环稳定,更易发生创伤性休克。女性在特殊生理期(如孕期、经期)身体状态不同,创伤后应激反应及对休克发生的易感性可能有一定差异。有心理应激相关基础病史的患者,创伤后应激反应可能更强烈,更容易引发创伤性休克。
创伤引起的疼痛刺激:剧烈疼痛可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引起血管运动中枢紊乱,导致血管扩张,有效循环血量相对不足。例如,严重的肢体创伤引起的剧烈疼痛,会使患者外周血管扩张,回心血量减少,进而引发休克。儿童对疼痛的耐受和反应与成人不同,儿童可能因疼痛导致的应激反应更明显,更易出现休克相关表现;老年人对疼痛的感知和应激反应可能减弱,但长期慢性疼痛的老年人基础状态较差,创伤后在疼痛刺激下也较易发生休克。女性在某些疼痛感知和应激调节方面可能与男性有差异,创伤后疼痛引起休克的风险也可能不同。有慢性疼痛病史的患者,创伤后在疼痛刺激下更易诱发休克,需特别关注。
创伤导致的组织损伤和炎症反应:创伤造成的组织损伤会引发炎症反应,炎症介质释放可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外渗,血液浓缩,有效循环血量减少。例如,大面积烧伤患者,烧伤区域血管通透性增加,大量血浆样液体渗出到组织间隙,导致血容量降低,引起休克。儿童皮肤薄嫩,创伤后组织损伤引发的炎症反应可能更剧烈,血浆外渗更明显;老年人组织修复和炎症调节能力下降,创伤后炎症反应持续时间可能更长,更易导致休克。不同性别在组织损伤后的炎症反应程度可能因生理差异有一定不同,进而影响休克发生。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病史的患者,创伤后炎症反应可能更异常,更易引发创伤性休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