晕倒可由心源性、低血容量性、过敏性、感染性休克引起。心源性休克性晕倒常见病因是急性大面积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等,中老年男性及有心血管疾病病史者易发生;低血容量性休克性晕倒由失血(如外伤、消化道大出血)、失液(如剧烈呕吐腹泻、大面积烧伤)引起,儿童、女性特殊生理期及有基础疾病者易发病;过敏性休克性晕倒因接触过敏原致Ⅰ型变态反应,各年龄均可发生,过敏体质及有过敏史者风险高;感染性休克性晕倒由严重感染致脓毒症引发,儿童、老年及有免疫缺陷疾病者易发病,女性特殊时期生殖系统感染未控也可引发。
一、心源性休克性晕倒
1.病因及机制:心肌梗死是常见原因,如急性大面积心肌梗死时,心脏泵血功能急剧下降,心输出量锐减,导致重要脏器灌注不足,引发休克及晕倒。据相关研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约一定比例会出现休克表现并伴随晕倒。心律失常也可致此,例如室颤时,心脏无法有效收缩射血,脑供血突然中断,迅速引起晕倒。
2.年龄与性别因素:中老年男性相对更易发生心源性休克性晕倒,可能与中老年人群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高发有关,男性在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上相对有一定特点。有心血管疾病病史的人群,如既往有心肌梗死、冠心病等病史者,再次发生心源性休克性晕倒的风险显著升高。
二、低血容量性休克性晕倒
1.病因及机制:
失血:外伤致大量失血,如严重的车祸外伤导致大血管破裂出血,体内循环血量急剧减少,血压下降,脑部供血不足而晕倒。消化道大出血也是常见原因,如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短时间内大量失血使有效循环血量不足,引发休克及晕倒,相关统计显示消化道大出血患者中部分会出现休克性晕倒情况。
失液:剧烈呕吐、腹泻等导致大量体液丢失,如急性胃肠炎患者严重呕吐腹泻,体液丢失超过机体代偿能力,引起低血容量性休克,进而晕倒。大面积烧伤患者,创面大量渗出体液,若抢救不及时,可出现低血容量性休克并晕倒。
2.年龄与性别因素:任何年龄均可发生,但儿童因体液调节能力相对较弱,失液时更易出现低血容量性休克。女性在特殊生理时期,如大量月经过多,也可能导致失血性休克性晕倒。有慢性腹泻等基础疾病的人群,发生失液性休克性晕倒的风险增加。
三、过敏性休克性晕倒
1.病因及机制:接触过敏原后,机体发生Ⅰ型变态反应,释放大量组胺等活性介质,导致全身小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加,有效循环血量骤减,引起休克及晕倒。常见过敏原如药物(青霉素等)、食物(花生、海鲜等)、昆虫叮咬等。例如使用青霉素后,部分患者可迅速出现过敏性休克表现,包括晕倒。
2.年龄与性别因素:各年龄均可发生,有过敏体质的人群更易发生。女性在使用某些特定化妆品等可能接触过敏原的情况时,需特别警惕过敏性休克性晕倒。有明确药物或食物过敏史的人群,再次接触相关过敏原时,发生过敏性休克性晕倒的风险极高。
四、感染性休克性晕倒
1.病因及机制:严重感染导致脓毒症,病原微生物及其毒素等引起机体炎症反应失控,微循环障碍,心输出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引发休克及晕倒。常见于重症肺炎、腹腔感染、脑膜炎等严重感染性疾病。例如重症肺炎患者,细菌感染导致全身炎症反应,进而出现感染性休克并晕倒。
2.年龄与性别因素: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更容易发生严重感染进而导致感染性休克性晕倒。老年人群免疫功能衰退,感染后也易出现感染性休克。女性在月经期等特殊时期,生殖系统防御能力相对较弱,若发生生殖系统感染未及时控制,也可能引发感染性休克性晕倒。有免疫缺陷疾病的人群,感染后发生感染性休克性晕倒的风险显著高于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