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休克是脊髓受急性损伤后损伤平面以下脊髓功能暂时丧失出现一系列表现的综合征,发生机制是脊髓突然失去高位中枢调控致低级反射中枢功能抑制,临床表现有运动、感觉、括约肌功能障碍等,诊断评估靠影像学和神经系统检查,预后与脊髓损伤程度相关,儿童神经修复能力相对强但严重损伤预后差,脊髓休克期过后需尽早康复,康复要结合儿童特点并关注心理。
一、发生机制
脊髓休克的发生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主要是由于脊髓突然失去高位中枢(如大脑皮质、脑干网状结构等)的调控,导致脊髓本身的低级反射中枢功能受到抑制。正常情况下,高位中枢对脊髓的反射活动有易化和抑制双重调节作用,当脊髓与高位中枢之间的联系中断后,这种调节失衡,使得脊髓暂时处于功能抑制状态。
二、临床表现
1.运动功能障碍:损伤平面以下肢体呈弛缓性瘫痪,肌张力降低,腱反射消失,病理反射引不出。随着脊髓休克的恢复,肌张力逐渐增高,腱反射亢进,出现病理反射。不同年龄的患者,脊髓休克恢复的速度和运动功能恢复的程度可能有所不同,儿童的恢复相对较快,但也受损伤程度影响。例如,轻度脊髓损伤的儿童可能在较短时间内开始出现运动功能的部分恢复,而严重损伤的儿童恢复则较为缓慢且程度有限。
2.感觉功能障碍:损伤平面以下所有感觉丧失,包括痛觉、温度觉、触觉、本体感觉等。不同年龄的患者对感觉障碍的感知和表现可能不同,儿童可能更难以准确表达感觉异常,但可以通过观察其对刺激的反应来判断感觉情况。比如,给予儿童损伤平面以下部位刺激,若儿童无相应的感觉反应,提示存在感觉丧失。
3.括约肌功能障碍:表现为尿潴留或大便失禁。脊髓休克期,膀胱逼尿肌处于无反射状态,膀胱充盈到一定程度后需通过导尿来排空;肛门括约肌松弛,出现大便失禁。对于婴幼儿,脊髓休克导致的括约肌功能障碍可能会影响其正常的排尿和排便管理,需要特别的护理措施,如定期进行膀胱训练和肛门括约肌观察等。
三、诊断与评估
1.影像学检查:通过脊柱X线、CT、MRI等检查来明确脊髓损伤的部位、程度等情况。X线可以初步观察脊柱的骨性结构是否有骨折、脱位等;CT有助于更清晰地显示骨性结构的细节;MRI则能准确评估脊髓的损伤情况,如是否有脊髓水肿、出血、横断等。不同年龄患者的影像学检查操作需根据其配合程度进行适当调整,婴幼儿可能需要在镇静下进行检查。
2.神经系统检查:通过详细的神经系统查体来评估脊髓休克的程度和恢复情况,包括肢体的肌力、肌张力、腱反射、感觉平面等的检查。对于儿童患者,神经系统检查需要更耐心和细致的操作,可通过游戏化的方式引导儿童配合部分检查,如通过让儿童抓握物体来评估肌力等。
四、预后与康复
1.预后:脊髓休克的预后与脊髓损伤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轻度脊髓损伤导致的脊髓休克,恢复相对较好,神经功能可能大部分或完全恢复;而严重脊髓损伤引起的脊髓休克,恢复往往较差,可能遗留长期的神经功能缺损,如永久的肢体瘫痪、感觉障碍等。不同年龄患者的预后也有差异,一般来说,儿童的神经修复能力相对较强,但严重损伤时预后仍不容乐观。
2.康复:在脊髓休克期过后,需要尽早进行康复治疗。康复措施包括物理治疗(如关节活动度训练、肌力训练等)、作业治疗(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神经肌肉电刺激等。对于儿童患者,康复治疗需要结合其生长发育特点制定个性化方案,注重在游戏和日常活动中融入康复训练内容,以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和提高生活质量。同时,要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尤其是儿童患者,长期的疾病可能会对其心理造成影响,需要进行心理干预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