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克是因有效循环血量锐减致全身微循环功能不良及重要器官障碍的综合症候群,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表现有一般及器官功能障碍表现,处理需除病因、补容量等,预后与严重程度等相关;晕过去是短暂意识丧失多由脑部供血不足引起,发作突然、持续短,处理多置平卧位等,多数预后好但严重基础病致者可能再发甚至危及生命,两者在定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紧急处理及预后转归上均有差异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休克:是机体遭受强烈的致病因素侵袭后,由于有效循环血量锐减,组织血流灌注广泛、持续、显著减少,致全身微循环功能不良,生命重要器官严重障碍的综合症候群。其发病机制涉及多种因素,如失血、感染、过敏等导致的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进而引起组织灌注不足,细胞缺氧、代谢紊乱及器官功能障碍等。例如感染性休克,是病原体侵入人体后,释放毒素等引发全身炎症反应,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微循环障碍等。
晕过去:通常指短暂的意识丧失,多由短暂的脑部供血不足引起,常见原因包括低血压、低血糖、过度疲劳、情绪激动等。比如直立性低血压导致的晕过去,是人体从卧位或坐位突然站起时,血压急剧下降,脑部瞬间供血不足而出现短暂意识丧失。
二、临床表现差异
休克:
一般表现:患者可能出现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脉搏细速、尿量减少等。严重时意识障碍逐渐加重,甚至昏迷。不同类型休克有其特点,失血性休克时,根据失血量不同表现不同,轻度失血性休克可能仅有心率加快等,重度时血压显著下降;感染性休克可出现高热或体温不升等表现。
器官功能障碍表现:如呼吸系统可出现呼吸急促、发绀等;泌尿系统可出现少尿或无尿;消化系统可能有恶心、呕吐、腹胀等。
晕过去:
发作表现:一般突然发生意识丧失,持续时间较短,多数可在短时间内自行恢复。发作前可能有一些先兆,如头晕、视物模糊等,但也有突然发生的情况。恢复后可能有乏力等不适,但一般很快缓解,不像休克那样会持续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表现。
三、紧急处理要点及差异
休克:
首要措施:立即去除病因,如控制出血、抗感染等。同时迅速补充血容量,可通过静脉输注晶体液、胶体液等。对于过敏性休克,要立即停用过敏原,使用肾上腺素等药物。需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等,不同年龄段患者对休克的耐受和反应不同,儿童休克可能进展更快,需更密切观察。老年人本身可能存在心脑血管等基础疾病,休克时更易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处理时要综合考虑其基础疾病情况。
晕过去:
处理措施:将患者放置于平卧位或头低脚高位,以增加脑部供血。松开紧身衣物,保持呼吸道通畅。一般短时间内可自行恢复,若长时间未恢复或频繁发作,需进一步检查明确病因,如检查血糖、血压、心电图等。对于儿童晕过去,要特别注意观察其呼吸、面色等情况,避免误吸等情况发生,同时尽快寻找导致晕过去的原因,如是否有先天性心脏病等基础疾病。
四、预后及转归不同
休克:预后与休克的严重程度、治疗是否及时有效等密切相关。如果休克未能及时纠正,可能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率较高。不同年龄患者预后有差异,儿童休克若能早期发现并积极治疗,部分可恢复,但也有因病情重出现不良预后的情况;老年人休克预后相对较差,因为其机体储备功能差,器官功能衰退。
晕过去:大多数晕过去经过及时处理,去除诱因后预后良好,一般不会遗留严重后遗症。但如果是由于严重的基础疾病导致的晕过去,如严重心律失常等引起的晕过去,若基础疾病未得到有效控制,可能再次发作甚至危及生命,不同年龄患者中,儿童晕过去若为先天性原因导致,需长期关注和治疗,老年人晕过去若与脑血管疾病等有关,也需警惕再次发作及病情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