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克分为心源性休克、低血容量性休克、分布性休克(包括感染性休克和过敏性休克)、梗阻性休克。心源性休克由严重心脏疾病致心输出量急剧减少引发,老年人等易患;低血容量性休克因大量失血或失液致有效循环血量不足,儿童、老年人等有不同失血失液风险;感染性休克由严重感染致血管扩张等,各年龄段可发;过敏性休克因接触过敏原致超敏反应,有过敏史者易发;梗阻性休克由心脏大血管受压或阻塞致血流受阻,老年人等有相关风险,不同类型休克有相应表现。
一、心源性休克
1.病因及机制:各种严重的心脏疾病可导致心输出量急剧减少引发心源性休克,如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发生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导致心肌坏死,心脏泵血功能受损;严重的心律失常,像心室颤动,心脏无法有效收缩射血,心输出量骤降。在年龄方面,老年人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等基础疾病患病率高,更易发生急性心肌梗死进而引发心源性休克;男性相对女性在一些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上可能存在差异,生活方式中长期吸烟、高脂饮食等会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进而增加心源性休克发生几率,有冠心病等病史的人群发生心源性休克的风险更高。
2.表现:患者会出现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脉搏细速、血压下降等表现,同时可能伴有呼吸困难、意识障碍等。
二、低血容量性休克
1.病因及机制:大量失血或失液是常见原因,例如外伤导致的大出血,短时间内血液丢失过多,循环血容量急剧减少;严重呕吐、腹泻等导致大量体液丢失,如夏季高温环境下剧烈呕吐、腹泻未及时补充液体,使有效循环血量不足,进而引发休克。不同年龄人群面临的失血失液风险不同,儿童外伤导致失血的情况可能与玩耍时的意外有关,老年人可能因胃肠道疾病导致大量失液;女性在生理期等情况一般失血量少,但如果是大量出血性疾病等也会引发;生活方式中运动时未充分补水导致大量出汗后失液也可能引发;有消化道溃疡病史的人群容易出现消化道出血导致低血容量性休克。
2.表现:患者会有口渴、尿量减少、脉搏加快、血压下降等表现,严重时意识模糊等。
三、分布性休克
1.感染性休克
病因及机制:由严重感染引起,细菌等病原体侵入人体,释放毒素,导致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各年龄段均可发生,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更易发生严重感染进而引发感染性休克;不同性别在感染性休克的发病上无明显性别差异,但生活方式中不注意个人卫生等会增加感染风险,有免疫缺陷病史等人群发生感染性休克的风险高。
表现:患者可有发热、寒战、皮肤花斑、尿量减少、血压下降等表现。
2.过敏性休克
病因及机制:接触过敏原后,机体发生Ⅰ型超敏反应,释放大量组胺等活性物质,导致全身小血管扩张和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循环血量急剧减少。有明确过敏原接触史,不同年龄、性别人群均可发生,生活方式中食用过敏食物、接触过敏药物等可能引发,有过敏病史的人群再次接触过敏原时更易发生。
表现:患者可出现皮肤瘙痒、皮疹、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表现,严重时可迅速导致昏迷等。
四、梗阻性休克
1.病因及机制:心脏大血管受压或阻塞导致血流受阻引起休克,如肺栓塞,血栓堵塞肺动脉及其分支,使右心后负荷增加,心输出量减少;心包填塞,心包腔内液体迅速积聚,压迫心脏,影响心脏舒张和收缩功能。各年龄人群均可发生肺栓塞,老年人长期卧床等是危险因素;心包填塞可发生在各种导致心包积液快速增加的情况,不同性别无明显差异,生活方式中长期卧床的老年人肺栓塞风险高,有心脏基础疾病等病史的人群发生梗阻性休克的风险高。
2.表现:肺栓塞患者可有呼吸困难、胸痛、咯血等表现,心包填塞患者可有颈静脉怒张、血压下降、心音低钝等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