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克主要分为心源性休克、低血容量性休克、分布性休克和梗阻性休克。心源性休克由严重心血管疾病引发,机制是心脏泵血功能受损致组织器官灌注不足;低血容量性休克因失血或失液,机制是体液丢失使循环血量不足致心输出量降低;分布性休克包括过敏性休克(接触过敏原致血管扩张等)和感染性休克(严重感染致血管功能紊乱等),机制是血管功能异常致血液分布异常;梗阻性休克由肺栓塞(栓子阻塞肺动脉致右心后负荷加重)和心包填塞(心包积液积血压迫心脏致心输出量减少)引起,机制是血流梗阻致心输出量降低。
一、心源性休克
1.原因:各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可引发,像急性心肌梗死,当心脏的冠状动脉发生急性闭塞,导致大面积心肌坏死,心脏泵血功能急剧下降,就可能引起心源性休克;严重的心律失常,例如心室颤动,心脏无法有效收缩射血,也会致使休克发生。年龄方面,中老年人由于本身血管弹性下降、心脏功能可能逐渐减退等原因,相对更易发生因心血管疾病导致的休克。男性在一些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上可能与女性有所不同,比如某些类型冠心病的发病差异等也可能影响心源性休克的发生。有心血管疾病病史的人群,如曾患心肌梗死、心肌病等,再次发病时心源性休克的风险更高。
2.机制:心脏泵血功能严重受损,心输出量急剧减少,使得组织器官灌注不足,进而引发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
二、低血容量性休克
1.原因
失血:大量出血,比如外伤导致的大血管破裂、上消化道大出血等,血液丢失过多,有效循环血容量急剧减少,从而引起休克。不同年龄人群失血的常见原因有所差异,儿童可能因外伤等导致失血,成年人则可能因消化道疾病等;男性和女性在一些特定失血原因上可能无明显性别差异,但整体失血后对机体的影响相似。有出血性疾病病史的人群更易发生失血相关的低血容量性休克。
失液:严重呕吐、腹泻、大面积烧伤等情况会导致大量体液丢失,如烧伤时,创面大量渗出体液,使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引发休克。儿童由于自身调节能力相对较弱,在发生呕吐、腹泻等情况时更易出现失液性休克;老年人因机体代偿能力下降,失液后也较易发生休克。
2.机制:体液大量丢失,导致循环血量不足,心脏充盈不足,心输出量降低,组织灌注不足。
三、分布性休克
1.原因
过敏性休克:接触过敏原,如药物(青霉素等)、食物(海鲜等)、昆虫叮咬等,机体发生速发型变态反应,释放大量过敏介质,使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有效循环血容量相对不足,引发休克。任何年龄、性别都可能发生过敏性休克,但有过敏史的人群风险更高。
感染性休克:严重感染,细菌、病毒等病原体入侵机体,释放毒素,引起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导致血管功能紊乱,血管通透性改变,循环血量分布异常,引发休克。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老年人免疫功能衰退,都是感染性休克的高危人群;男性和女性在感染性休克的易感性上无本质差异,但不同感染类型可能在不同性别中更常见。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艾滋病等导致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更易发生感染性休克。
2.机制:血管功能异常,血管扩张或通透性增加,血液分布异常,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
四、梗阻性休克
1.原因
肺栓塞:血栓等栓子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导致肺循环阻力增加,右心后负荷加重,心输出量减少,引发休克。老年人由于血液高凝状态等原因,肺栓塞的风险相对较高;有下肢静脉血栓病史等人群肺栓塞风险增加。
心包填塞:心包腔内迅速积聚大量积液或积血,压迫心脏,使心脏舒张受限,心输出量减少,导致休克。任何年龄都可能发生心包填塞,但某些基础疾病如心包炎等可能增加其发生风险。
2.机制:血流梗阻,心脏舒张或收缩受限,心输出量降低,组织灌注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