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源性猝死的主要病因包括冠状动脉疾病、心肌病和心律失常。冠状动脉疾病因粥样硬化使血管狭窄、血栓阻塞致急性心肌梗死,引发严重心律失常,高龄、有不良生活方式及家族史人群易患,需改善生活方式并控制指标;心肌病如扩张型、肥厚型和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心肌病,使心脏结构和功能异常,有家族史人群要定期检查,确诊者避免剧烈运动;心律失常中严重类型会使心脏泵血异常,遗传性疾病、电解质紊乱等可致心律失常,有风险人群需治疗基础疾病、纠正紊乱等,还可按需植入设备。此外,老年人、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需针对自身情况特别关注心源性猝死风险。
一、冠状动脉疾病
冠状动脉疾病是引发心源性猝死的重要原因之一。冠状动脉负责为心肌提供氧气和营养物质,当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时,血管壁会逐渐形成斑块,导致血管狭窄,血流量减少。随着斑块的不断增大,可能会破裂形成血栓,完全阻塞冠状动脉,使心肌突然失去血液供应,引发急性心肌梗死。在急性心肌梗死发作时,心脏的电活动会出现紊乱,容易诱发心室颤动等严重心律失常,进而导致心源性猝死。有研究表明,约80%的心源性猝死患者存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年龄较大人群患冠状动脉疾病的风险相对较高,尤其是45岁以上的男性和55岁以上的女性。有吸烟、高脂饮食、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以及有冠心病家族史的人群,更容易发生冠状动脉疾病。对于这类人群,应积极改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均衡饮食、适量运动等,定期进行体检,控制血压、血脂和血糖水平。
二、心肌病
心肌病是指心肌结构和功能发生异常的疾病,常见的有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和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心肌病等。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心肌会逐渐变薄、心腔扩大,心脏的收缩功能下降,容易出现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心肌会异常增厚,导致心室流出道梗阻,影响心脏的血液流动,增加心律失常和猝死的风险。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心肌病主要累及右心室,心肌被脂肪和纤维组织替代,容易引发室性心律失常。研究显示,心肌病患者的心源性猝死发生率较高,尤其是青少年和运动员中,肥厚型心肌病是心源性猝死的常见原因之一。有心肌病家族史的人群需要格外关注心脏健康,定期进行心脏超声等检查。一旦确诊为心肌病,患者应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避免剧烈运动,以降低心源性猝死的风险。
三、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的节律和频率出现异常,某些严重的心律失常,如心室颤动、室性心动过速等,会导致心脏无法有效地泵血,从而引发心源性猝死。先天性长QT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等遗传性心律失常疾病,患者的心脏离子通道存在异常,容易在情绪激动、运动等诱因下发生严重心律失常。此外,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高钾血症)、药物不良反应等也可能导致心律失常。老年人由于心脏功能逐渐衰退,更容易出现心律失常。有心脏病史、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的人群,发生心律失常的风险也较高。对于存在心律失常风险的人群,应积极治疗基础疾病,纠正电解质紊乱,避免使用可能导致心律失常的药物。同时,可根据病情在医生的指导下植入心脏复律除颤器(ICD)等设备,以预防心源性猝死的发生。
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孕妇等在面对心源性猝死相关风险时需要特别关注。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往往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应定期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遵循医嘱按时服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儿童尤其是有先天性心脏病或遗传性心律失常疾病家族史的儿童,家长要密切关注其身体状况,避免孩子进行过于剧烈的运动,定期带孩子进行心脏检查。孕妇在孕期身体负担加重,心脏负荷增加,应定期进行产检,监测心脏功能,如有心悸、胸闷等不适症状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