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容量性休克可由失血或体液丢失引起。失血导致的低血容量性休克包括创伤性失血(如交通事故、外伤出血)和消化道出血(如消化性溃疡出血、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体液丢失导致的低血容量性休克包括急性大量呕吐和腹泻、大面积烧伤、大量出汗,不同人群在这些情况中发生休克的风险有差异,如儿童、老年人等在相应情况中更易出现休克。
一、失血导致的低血容量性休克
1.创伤性失血:
交通事故:在交通事故中,身体受到严重的撞击、切割等创伤,如肢体骨折、内脏破裂等,会导致大量血液从血管中流失。例如,严重的骨盆骨折可能损伤盆腔内的血管,引起大量出血,若不能及时控制出血,就可能引发低血容量性休克。不同年龄段人群在交通事故中的创伤风险有所不同,儿童由于自我保护能力较弱,在交通事故中受伤后失血导致休克的风险相对较高;老年人可能本身血管弹性较差,受伤后止血相对困难,也容易发生失血过多引发休克的情况。
外伤出血:如刀刺伤、重物砸伤等导致的开放性伤口出血,如果出血量大且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止血处理,血液持续丢失,会使循环血量急剧减少,进而引发低血容量性休克。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患有血液系统疾病的人,即使是较小的外伤出血,也可能因为凝血功能异常而导致出血难以控制,增加休克发生的风险。
2.消化道出血:
消化性溃疡出血:胃十二指肠溃疡是常见的引起消化道出血的原因。溃疡侵蚀血管可导致出血,出血量较大时可引起低血容量性休克。长期吸烟、饮酒、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等生活方式因素会增加消化性溃疡的发生风险,进而增加消化道出血引发休克的可能性。老年人由于胃肠道黏膜萎缩、血管硬化等原因,消化性溃疡出血后更易出现休克情况,且病情可能更为严重。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多见于肝硬化患者,肝硬化导致门静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曲张的静脉破裂后会引起大量出血。有长期饮酒史、患有病毒性肝炎等病史的人群,更容易发展为肝硬化,进而增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引发低血容量性休克的风险。
二、体液丢失导致的低血容量性休克
1.急性大量呕吐和腹泻:
频繁呕吐:严重的急性胃肠炎、幽门梗阻等情况可引起频繁呕吐,大量消化液丢失,导致水和电解质紊乱,进而使血容量减少。儿童由于胃肠功能发育不完善,在感染等因素导致急性胃肠炎时,更容易出现频繁呕吐和腹泻,若不能及时补充液体,发生低血容量性休克的风险较高。一些患有神经系统疾病导致频繁呕吐的患者,也需要特别注意及时补充体液,否则容易引发休克。
严重腹泻:急性感染性腹泻、炎症性肠病等可导致大量体液从肠道丢失,引起脱水和血容量下降。例如,霍乱患者会出现剧烈的腹泻和呕吐,若得不到及时的补液治疗,很快就会发生低血容量性休克。对于老年人,由于其身体水分调节功能下降,严重腹泻时更易发生脱水和低血容量性休克,需要密切关注其体液平衡情况。
2.大面积烧伤:
烧伤后,皮肤的屏障功能受损,大量血浆样液体从创面渗出,导致体液丢失。烧伤面积越大,渗出越严重,血容量减少越明显,从而引发低血容量性休克。儿童在烧伤后,由于其体表面积相对较大,相同面积的烧伤对血容量的影响更为显著,发生休克的风险更高。对于烧伤患者,及时的液体复苏是预防低血容量性休克的关键措施,不同年龄、烧伤面积的患者液体复苏的方案有所不同,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3.大量出汗:
在高温环境下长时间劳作、剧烈运动等情况可导致大量出汗,如果没有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会引起体液丢失,血容量降低,严重时可引发低血容量性休克。老年人由于体温调节功能减退,在高温环境下出汗后更易出现体液丢失过多的情况;儿童在剧烈运动后如果不能及时补水,也容易发生因大量出汗导致的低血容量性休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