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克主要分为心源性休克、低血容量性休克、分布性休克和梗阻性休克。心源性休克由严重心脏疾病致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减少引起,不同年龄病因有差异,高危人群有冠心病、高血压病史等;低血容量性休克因大量失血或体液丢失使有效循环血量减少,不同年龄诱因不同,高危人群有外伤、烧伤、长期呕吐腹泻史等;分布性休克包括感染性休克(严重感染致全身炎症反应、血管扩张等)和过敏性休克(过敏原致全身小血管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感染性休克不同年龄预后不同,过敏性休克高危人群是有过敏史者;梗阻性休克因血液循环通路受阻,如肺栓塞、心包填塞等,不同年龄病因有差异,高危人群有长期卧床、下肢静脉血栓病史等。
一、心源性休克
1.病因及机制:各种严重的心脏疾病可导致心源性休克,如大面积急性心肌梗死,梗死面积通常超过左心室面积的40%,心肌收缩力极度减弱,心输出量显著减少,引起休克;急性重症心肌炎,心肌广泛受损,影响心脏泵血功能;严重的心律失常,如心室颤动、心室扑动等,导致心脏无法有效射血。例如,大规模的临床研究显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约有8-10%会发生心源性休克,其死亡率较高。不同年龄人群中心源性休克的病因可能有差异,老年人可能更多与冠心病相关的心肌梗死有关,而年轻人可能更多见于心肌炎等疾病。男性和女性在冠心病的发病和表现上有一定差异,也可能影响心源性休克的发生风险。有冠心病病史、高血压病史等的人群发生心源性休克的风险更高。
二、低血容量性休克
1.病因及机制:大量失血是常见原因,如外伤引起的大血管破裂、内脏破裂出血等,短时间内失血超过机体代偿能力,导致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心输出量下降;大量体液丢失,如严重呕吐、腹泻、大面积烧伤等,导致体液大量丧失,血液浓缩,有效循环血量减少。例如,严重烧伤患者,皮肤大面积受损,大量血浆渗出,若不及时补充,可引发低血容量性休克。不同年龄人群中低血容量性休克的诱因不同,儿童可能因外伤或胃肠道疾病导致体液丢失,老年人可能因消化道出血等原因。生活方式中,长期大量呕吐或腹泻的人群风险增加,有外伤史或烧伤史的人群也是高危人群。
三、分布性休克
1.感染性休克:由严重感染引起,细菌、病毒等病原体侵入机体,释放大量毒素,引起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导致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有效循环血量减少。例如,重症肺炎患者,病原体感染肺部,引发严重的全身感染,可导致感染性休克。不同年龄的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不同,儿童的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感染性休克的病情变化可能更迅速。性别因素在感染性休克的发生中相对不突出,但不同基础疾病的人群风险不同,有免疫缺陷病史等的人群更容易发生感染性休克。
2.过敏性休克:由于机体对某些过敏原(如药物、食物、花粉等)发生速发型变态反应,导致全身小血管扩张和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有效循环血量骤减。例如,对青霉素过敏的患者,使用青霉素后可迅速出现过敏性休克,表现为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不同年龄人群对过敏原的反应可能不同,儿童可能对某些食物过敏原更敏感。有过敏史的人群是过敏性休克的高危人群,在接触过敏原后需高度警惕。
四、梗阻性休克
1.病因及机制:血液循环通路受阻导致的休克,如肺栓塞,血栓堵塞肺动脉及其分支,使肺循环阻力增加,右心后负荷加重,心输出量减少;心包填塞,心包腔内大量积液或积血,压迫心脏,使心脏舒张受限,心输出量降低。例如,肺栓塞多发生于长期卧床、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血栓脱落随血流到达肺动脉。不同年龄人群中梗阻性休克的病因有差异,老年人可能因血管硬化等因素增加肺栓塞风险,儿童可能因先天性心脏病等导致心包填塞相关情况。有长期卧床病史、下肢静脉血栓病史等的人群发生梗阻性休克的风险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