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克是机体受强烈致病因素侵袭后,因有效循环血量锐减致组织灌注不足、微循环功能不良及器官严重障碍的综合征,本质是组织灌注不足致细胞缺氧等。分为低血容量性、感染性、心源性、过敏性、神经源性休克,各有不同病因及易发人群。临床表现有一般、循环系统及其他系统表现。诊断靠病史、表现及相关检查,治疗按不同类型分别补充血容量、控感染、治心脏病因、抗过敏、处理病因等,需及时识别并针对性治疗。
一、休克的分类
1.低血容量性休克:因大量失血、失液或体液积聚在第三间隙等导致血容量突然减少引起。例如外伤大出血、剧烈呕吐腹泻致大量体液丢失等情况可引发此类休克。不同年龄人群发生低血容量性休克的原因有差异,儿童可能因严重腹泻、烧伤等导致,老年人可能因消化道出血等;性别方面无明显特异性差异;生活方式上,长期脱水、外伤等情况易诱发;有失血、失液病史者更易发生。
2.感染性休克:由微生物及其毒素等产物所引起的脓毒症伴休克。常见致病菌有革兰阴性菌如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等,以及革兰阳性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各年龄段均可发生,儿童因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更易患感染性疾病进而引发休克;性别无明显差异;生活方式中不注意卫生、免疫力低下等易增加感染风险;有感染病史且未有效控制者易发生。
3.心源性休克:由于心脏泵功能衰竭,心输出量急剧减少,导致组织灌注不足。常见病因有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常、心肌病等。老年人本身心脏功能可能衰退,患冠心病等基础病风险高,更易发生心源性休克;男性患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相对可能略高于女性;有心血管疾病病史者是高危人群。
4.过敏性休克:是外界某些抗原性物质进入已致敏的机体后,通过免疫机制在短时间内发生的一种强烈的多脏器累及症群。常见过敏原如药物(青霉素等)、食物(海鲜等)、昆虫叮咬等。任何年龄均可发生,有过敏体质者更易发生;性别无明显差异;生活方式中接触过敏原的情况不同会有影响;有明确过敏史者是高发人群。
5.神经源性休克:常由外伤、脊髓损伤、麻醉意外等引起,因神经调节功能障碍导致血管张力丧失,有效循环血量相对不足。各年龄段均可发生,外伤史、脊髓疾病史者易发生;性别无差异;生活方式中遭遇外伤等情况可诱发;有外伤或脊髓疾病病史者需警惕。
二、休克的临床表现
1.一般表现:患者常出现精神萎靡、烦躁不安或表情淡漠,严重时意识模糊甚至昏迷。皮肤色泽改变,如面色苍白、口唇及甲床发绀等,皮肤温度降低、湿冷。
2.循环系统表现:脉搏细速,血压下降,收缩压常低于90mmHg,脉压差减小。尿量减少,成人尿量每小时少于30ml。
3.其他系统表现:呼吸急促、浅快;消化系统可出现恶心、呕吐、肠麻痹等;肾脏可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等表现。
三、休克的诊断与治疗原则
1.诊断:依据病史、临床表现及相关检查,如血常规、血气分析、心电图、血流动力学监测(中心静脉压、肺动脉楔压等)等明确诊断。
2.治疗原则:
低血容量性休克:积极补充血容量,根据失血量等情况选择合适的液体(晶体液、胶体液等)进行补液治疗,同时处理引起失血、失液的原因,如止血、纠正腹泻等。
感染性休克:早期足量应用有效抗生素控制感染,同时进行液体复苏补充血容量,调节血管张力等治疗。
心源性休克:针对心脏病因进行治疗,如心肌梗死患者可能需要溶栓、介入等治疗,同时维持心脏泵功能,改善心输出量。
过敏性休克:立即停用过敏原,使用肾上腺素等药物抗过敏、改善循环等治疗。
神经源性休克: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处理脊髓损伤、外伤等,同时补充血容量,维持血压等。
总之,休克是一种严重的临床综合征,需要及时识别并进行针对性治疗,不同类型的休克有其各自的特点,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