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休克是严重脊髓损伤后损伤平面以下出现完全性弛缓性瘫痪及相关功能丧失的临床综合征,有运动、感觉、括约肌功能等表现,发生机制是神经传导通路切断致局部病理变化及低级中枢功能抑制,持续时间个体差异大,受年龄、损伤程度、治疗情况影响,其存在提示损伤程度,休克期结束后进入恢复阶段,预后与休克期相关,休克期需精心护理防并发症
一、脊髓休克期的定义及表现
脊髓休克是指脊髓受到严重损伤后,在损伤平面以下突然发生的完全性弛缓性瘫痪,并伴有各种反射、感觉、括约肌功能丧失的临床综合征。严重脊髓损伤时脊髓休克期表现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运动功能:损伤平面以下呈迟缓性瘫痪,肌张力降低,腱反射消失,病理反射引不出。这是因为脊髓的上传下达功能被阻断,低级中枢的功能暂时受到抑制。例如,损伤平面在胸段,那么双下肢会表现为完全不能活动,肌张力低下,腱反射如膝腱反射等消失。
感觉功能:损伤平面以下的所有感觉(痛觉、触觉、温度觉等)完全丧失。这是由于脊髓后索的感觉传导束受损,无法将外周的感觉信息上传至大脑皮层。比如患者损伤平面以下的皮肤对疼痛刺激没有反应,触摸皮肤也不能感知。
括约肌功能:表现为尿潴留,因为脊髓损伤后,骶髓排尿中枢的功能受到影响,膀胱逼尿肌失去神经支配,处于松弛状态,不能自主收缩排尿。同时肛门括约肌也失去神经支配,出现肛门括约肌松弛,大便失禁等情况。
二、脊髓休克期的发生机制
严重脊髓损伤后,脊髓的神经传导通路被切断,局部会发生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脊髓损伤部位的神经细胞和神经纤维受到破坏,局部出现水肿、出血等炎症反应。损伤平面以下的脊髓失去了高级中枢(如大脑皮层、脑干等)的调控,低级中枢(脊髓本身)的功能暂时处于抑制状态,从而导致上述运动、感觉和括约肌功能的障碍。例如,大脑皮层对脊髓运动神经元的调控是通过皮质脊髓束等传导束来实现的,当脊髓损伤后,这种传导被阻断,就会出现运动功能的障碍。
三、脊髓休克期的持续时间及影响因素
持续时间:脊髓休克期的持续时间个体差异较大,一般为数小时至数周不等。通常来说,儿童脊髓损伤后的脊髓休克期可能相对较短,而成人可能相对较长。一般认为,脊髓休克期多在2-4周左右逐渐恢复,但也有长达数月的情况。
影响因素
年龄:儿童的脊髓再生能力相对较强,所以脊髓休克期可能相对较短。例如,儿童遭受严重脊髓损伤后,可能在较短时间内脊髓休克期就开始缓解,运动、感觉等功能开始逐渐恢复。而成人脊髓的再生能力较弱,脊髓休克期可能持续较长时间。
损伤程度:如果脊髓损伤程度较重,如完全性脊髓损伤,脊髓休克期可能相对较长;而不完全性脊髓损伤,脊髓休克期可能相对较短,并且恢复的可能性相对较大。例如,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可能在脊髓休克期后部分功能能够逐渐恢复,而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脊髓休克期后功能恢复相对困难。
治疗情况:及时有效的治疗可以促进脊髓功能的恢复,缩短脊髓休克期。例如,早期进行手术解除脊髓的压迫等治疗措施,可能有助于脊髓功能的恢复,使脊髓休克期尽快度过。
四、脊髓休克期的临床意义及后续恢复
脊髓休克期是严重脊髓损伤后的一个重要阶段,它的存在提示脊髓损伤的严重程度。脊髓休克期结束后,会进入脊髓损伤的恢复阶段。如果脊髓休克期能够顺利度过,部分患者可能会有不同程度的功能恢复。但需要注意的是,脊髓休克期的持续时间和恢复情况对于判断脊髓损伤的预后非常重要。例如,脊髓休克期持续时间越长,往往提示脊髓损伤的预后越差。同时,在脊髓休克期,需要对患者进行精心的护理,预防压疮、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因为患者在脊髓休克期内长期卧床,身体抵抗力下降,容易出现各种并发症。对于儿童患者,更要注意儿科安全护理原则,如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定期翻身,防止骨骼、关节的畸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