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克患者护理需从病情评估与监测(包括生命体征、意识状态、尿量)、体位护理(仰卧中凹位)、循环支持护理(建立静脉通路、液体复苏)、呼吸支持护理(吸氧、呼吸功能监测与支持)、并发症预防与护理(压疮、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心理护理(安抚情绪)多方面进行,针对不同年龄患者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病情评估与监测
1.生命体征监测:密切监测休克病人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体温方面,休克病人可能因外周循环不良出现体温偏低情况,需注意保暖但避免过度升温干扰病情判断;脉搏要关注频率、节律,休克时脉搏通常增快;呼吸观察频率及深浅度,严重休克可能出现呼吸急促或浅慢;血压是重要指标,收缩压低于90mmHg或脉压差小于20mmHg常提示休克存在,不同年龄人群正常血压范围不同,儿童有其特定正常血压区间,需依据年龄准确判断血压异常情况。
2.意识状态观察:意识状态能反映脑灌注情况,休克时脑灌注不足可导致病人意识模糊、烦躁不安或嗜睡、昏迷等,不同年龄患者对休克导致意识改变的表现有差异,儿童可能更易出现精神萎靡等表现,需及时察觉意识变化并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3.尿量监测:尿量是反映肾灌注的重要指标,应准确记录每小时尿量,正常成人尿量应大于30ml/h,休克时肾灌注不足尿量减少,小儿尿量有其相应正常范围,如婴儿正常尿量约1-3ml/(kg·h)等,通过尿量变化能辅助判断休克纠正情况。
二、体位护理
1.休克体位:一般采取仰卧中凹位,即头和躯干抬高20°-30°,下肢抬高15°-20°,这样可增加回心血量,改善重要脏器灌注。对于不同年龄患者,需注意调整体位时的舒适度和安全性,儿童在调整体位时要轻柔,避免造成额外损伤。
三、循环支持护理
1.静脉通路建立:迅速建立至少2条以上静脉通路,以保证液体及药物能及时输入。选择合适的静脉穿刺部位,对于儿童要选择较粗且易固定的静脉,如头皮静脉等,操作时严格遵循无菌原则,避免感染。
2.液体复苏护理:根据休克类型和病情给予合适的液体复苏。晶体液是常用的复苏液体,如生理盐水等,胶体液如白蛋白等也可根据情况使用。在液体复苏过程中要密切观察病人反应,包括生命体征、尿量等变化,根据病情调整输液速度和液体种类,对于老年患者要注意输液速度不宜过快,防止诱发心衰等并发症,儿童则要严格按照体重计算输液量和速度。
四、呼吸支持护理
1.吸氧:给予吸氧,一般采用鼻导管或面罩吸氧,根据病人缺氧情况调整吸氧浓度,使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0%以上。不同年龄患者对吸氧浓度的耐受和需求不同,儿童吸氧要注意氧流量的控制,避免氧中毒等情况发生。
2.呼吸功能监测与支持:密切观察病人呼吸情况,必要时进行气管插管及机械通气等呼吸支持措施。对于有呼吸衰竭表现的休克病人,机械通气时要严格按照机械通气的护理要求进行,如做好气道湿化、防止呼吸机相关肺炎等护理工作。
五、并发症预防与护理
1.压疮预防:休克病人常需长时间卧床,要定时为病人翻身、按摩受压部位,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预防压疮发生。对于儿童和老年患者,皮肤更为娇嫩,翻身时动作要轻柔,可使用气垫床等辅助设备。
2.肺部感染预防:鼓励病人深呼吸、咳嗽,协助病人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防止肺部感染。儿童要注意拍背的力度和方法,避免损伤。
3.泌尿系统感染预防:保持尿管通畅,定期更换尿管,做好尿道口护理,记录尿量及尿液性状,预防泌尿系统感染。儿童使用尿管时要选择合适规格的尿管,注意观察尿液情况。
六、心理护理
1.情绪安抚:休克病人常因病情危重出现焦虑、恐惧等情绪,护理人员要主动与病人沟通,给予心理安抚,向病人及家属解释病情和治疗措施,缓解其紧张情绪。对于儿童患者,可通过亲切的语言、安抚性的动作等给予心理关怀,让患儿有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