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容量性休克需先快速评估生命体征、容量等,然后进行晶体液优先的液体复苏,同时针对病因治疗,包括控制出血、纠正胃肠道丢失等,后续要持续监测生命体征、器官功能并调整液体平衡。初始快速评估生命体征与容量,晶体液优先复苏,病因针对性治疗,后续监测调整生命体征、器官功能及液体平衡
一、初始评估与监测
1.快速评估:立即评估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等。低血容量性休克时通常表现为心率增快、血压降低(收缩压<90mmHg或较基础血压下降>40mmHg)、呼吸急促等。同时快速判断休克的严重程度,通过皮肤色泽、温度等评估外周灌注情况,如皮肤苍白、湿冷提示灌注不足。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和老年人的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可能更易出现精神状态改变,老年人基础疾病多可能影响生命体征的判断,需综合多方面评估。
2.容量评估:评估液体丢失的可能原因和量,如外伤导致的出血、呕吐腹泻引起的胃肠道丢失、大面积烧伤等。通过体格检查,如颈静脉充盈情况、尿量等辅助判断。成人尿量<0.5ml/(kg·h)提示肾灌注不足,儿童尿量也有相应的年龄阶段参考值范围,需关注不同年龄儿童的正常尿量范围以评估灌注情况。
二、液体复苏
1.晶体液优先:首选晶体液进行快速扩容,常用的晶体液有生理盐水、复方乳酸钠溶液等。生理盐水可快速补充细胞外液,复方乳酸钠溶液更接近细胞外液的电解质成分。对于大多数低血容量性休克患者,初始复苏可快速输注生理盐水或复方乳酸钠溶液,成人初始可快速输注1000-2000ml,儿童按体重计算,一般20ml/kg快速输注,但需根据患者反应调整。
2.胶体液应用:在晶体液复苏后仍存在持续低血压或有晶体液输注禁忌时可考虑使用胶体液,如羟乙基淀粉、白蛋白等。但使用胶体液需谨慎评估,羟乙基淀粉可能有增加肾损伤等风险,白蛋白在严重低蛋白血症等情况下可考虑使用。对于老年患者,使用胶体液时需更密切监测肾功能等指标,因为老年人肾功能相对减退,对液体和药物的代谢清除能力下降。
三、病因治疗
1.控制出血:如果是外伤等导致的出血性低血容量性休克,需立即采取措施控制出血。如外伤患者需进行伤口包扎、止血带止血(需注意使用时间,每1小时放松1-2分钟)等紧急止血措施,然后尽快送手术室进行手术止血。对于妇产科出血等情况,需进行相应的妇科处理控制出血。不同年龄和性别的患者,出血原因和处理方式有差异,如儿童的外伤出血与成人不同,需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合适的止血手段。
2.纠正胃肠道丢失:如果是呕吐腹泻等胃肠道丢失导致的低血容量性休克,需积极治疗原发病,如控制肠道感染、使用止吐止泻药物等。对于老年人,胃肠道功能可能较弱,在补充液体的同时需注意调整饮食和药物,避免加重胃肠道负担,同时要密切监测电解质平衡,因为胃肠道丢失易导致电解质紊乱,如低钾、低钠等,需及时纠正电解质异常。
四、后续监测与调整
1.生命体征监测:持续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根据监测结果调整治疗方案。如果经过液体复苏后血压仍不稳定,需进一步评估是否存在其他问题,如心脏功能不全等。对于儿童患者,因其生命体征变化较快,需更频繁地监测,密切观察精神状态等变化。
2.器官功能监测:监测肾功能(如尿量、血肌酐、尿素氮等)、肝功能、凝血功能等。低血容量性休克可导致多器官灌注不足,引起器官功能损害,通过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器官功能障碍。老年人本身器官功能储备差,更需关注器官功能的监测,早期发现潜在的器官损害并采取干预措施。
3.液体平衡调整:根据患者的液体出入量、电解质情况等调整后续的液体补充方案。在复苏过程中要避免液体过负荷,特别是对于心功能不全的患者、老年人等,需精确计算液体的输入量和速度,维持液体平衡,保证合适的组织灌注又避免肺水肿等并发症的发生。